3. 用歌唱的方式来唱谱。我国主流的钢琴教学一直重视唱谱训练,以帮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音乐表现能力。《方百里钢琴教学法》一书中谈及唱谱的好处时指出:“歌唱是最自然、最方便表达感情的方式。”③ 国外顶尖大师级的钢琴教学同样重视歌唱的作用,著名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教授雅克·鲁维耶 (Jacques Rouvier)认为:“人声是人类最基本的乐器,无论如何,音乐不能离开歌唱。”④“声乐是钢琴演奏的终极解决之道。”⑤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是用记忆数学公式的方式来唱谱和背谱的,而用歌唱的方式来唱谱,则要求学生一接触到乐谱,就要找到其中的乐感和乐思,做到心中有歌。
4. 用钢琴来进行“歌唱”。这一步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把歌唱的感觉从嗓子转移到手指。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说:“钢琴音乐就是借助钢琴来歌唱。”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钢琴弹奏实际上是利用其音域、音色、乐音的运动形式等因素的更多可能性,将人类在歌唱中产生的音乐思维进行另一种表达,这种表达甚至突破了人类嗓音的极限。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不仅仅是在风格上要提示“如歌的”,而且“歌唱性”应该囊括所有的钢琴曲甚至音符。事实上,通过领会、体验音乐的歌唱性,并用钢琴表现出歌唱的美感一直是巴赫、肖邦、安东·鲁宾斯坦等顶尖级钢琴家一生追求的境界。因此,歌唱时学生所产生的对乐曲明亮、阴柔、欢快、忧伤的体验和感受,也要带入弹琴的触键中,这样弹出来的音符就和唱出来的声音一样,有了音乐。
现代音乐教育证明,音乐的本质和本源就在于歌唱性。音乐的发展,很长时期内都是以歌唱为主要形式的,器乐尤其是钢琴到很晚才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对于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而言,钢琴的乐感方面基本不存在问题,但对于非专业层面的钢琴演奏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即使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学习,仍然区分不开背谱和背数学公式、弹琴和敲门之间的差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把歌唱提取出来作为特别的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通过歌唱使欠缺乐感的学生自然、愉快地接近音乐。通过歌唱,理解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基本要素以及情绪、风格等的美学意义,获得初步的对音乐的感受和感觉,再把这种感觉移位到钢琴上。
三
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提出的概念,达氏的体态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由于身体动作的参与使音乐要素成为可清晰感知的对象,因此这些要素的作用很容易就被学生体会到了。法国大提琴家保罗·托特利耶(Paul Tortelier)说过一段很有意义的话:“我拿到乐谱时会做三件事。首先,我唱乐谱,让我知道旋律如何。其次,我照着乐谱跳舞,让我感受节奏如何。最后,我指挥,让我了解作品的结构。这三件事做完,我才拿起大提琴,开始研究如何演奏。”⑦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学生课堂的活跃度,而是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提高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两个方面。
1. 通过体态律动来接受音乐。最初在钢琴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是为了提高学生在钢琴课的兴奋、活跃度。因为学生在听钢琴曲时有打呵欠的现象,这一现象无论是在小课还是集体课,无论是低级别还是高级别的学生中都存在着。这说明,学生坐在琴凳上接受音乐时,只启动了耳朵一个器官。经过完善后的体态律动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在钢琴教学中启迪学生对于节奏的直觉本能,培养对钢琴音乐的情绪体验、对运动平衡的感觉和有规律的运动神经习惯。与传统打拍子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是,体态律动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感受。尤其在钢琴的入门阶段,从基础音阶和简单节奏开始,让学生离开琴凳,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音乐的各个要素,舞之蹈之,使每个音乐要素都变成学生能感知的身体活动。这样将整个人体变成一个能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有机乐器,学生借助这件乐器解读出音乐的各种要素,再通过内心听觉来读懂音乐的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