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论文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徐华杰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6-13

  对歌唱和体态律动的强调与重视,是为了纠正基础钢琴教学中学生弹奏无音乐、学琴过程无快乐的教育现象。之所以将其放在钢琴教学的初级阶段来关注,是因为此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和音乐能力养成的最佳时段,也是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期。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在钢琴学习中已产生严重“障碍”且积习难改的学生,如果能在入门阶段就重视和克服学琴偏差的话,那么钢琴学习对其艺术修养,甚至一生发展的积极作用肯定要大得多。

  笔者所在的钢琴教研室从1999 年开始对“钢琴基础教学中学生钢琴学习与未来发展”这一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其中实施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强化、拓展歌唱和体态律动的环节。教学效果评估显示,这一策略的选择普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感觉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作为一名“中国音协”钢琴考级的专业考官,在十多年的考级经历中,笔者和其他评委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学生在弹奏中强烈表现出的与钢琴、音乐甚至文化相背离的现象。这种现象随着考级规模的扩大而成泛滥之势,从而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步入了原则性的方向误区,继续发展下去所产生的危害,轻则阻碍学生音乐能力的养成,重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消解、破坏作用。

  我们把歌唱和体态律动作为基本教学环节加以强调,这是源于对奥尔夫(Carl Orff)音乐教育体系和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 Dalcroze)体态律动教学理念的领悟和借鉴。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其行为方式往往是将歌唱、演奏和形体动作、舞蹈合为一体,即“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①。达尔克罗兹最重要的理论和贡献就是把节奏作为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看作是节奏的外在表现。所以,歌唱和体态律动的教学意义远远大于传统钢琴教学中的唱谱和打拍子,而是延伸到钢琴学习对学生的审美造就和发展成长。

  钢琴课毕竟不是声乐课,况且初级钢琴学习提供给师生的时间本来就不宽裕。我们掌握的数据显示,钢琴考级的学生中,报考8—10 级的学生平均每天练琴时间达到60 —70 分钟的人数占57% 左右,超过70 分钟的占13% 左右;也是在这个层次的学生中,课下跟随钢琴教师进行一对一学习,且每周练琴50 —60 分钟的人数占79%,超过60 分钟的仅占11%。基于此,我们对钢琴教学中的歌唱环节不做具体行为规定,只进行基本思路认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1. 从喜欢歌唱开始热爱钢琴。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喜欢唱歌的学生在钢琴方面的表现比不喜欢唱歌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在培养学生在钢琴方面的兴趣和乐感时绝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坐在钢琴前的时间,而应该让学生在课外,甚至正式学习钢琴之前喜欢并学会歌唱,其实就是让学生以自然、愉快的方式接近和体验音乐。即使最简单的歌唱,其中所包含的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基本要素以及旋律的情绪和风格特点等,都会使学生获得音乐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和钢琴的演奏要求是一样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Kodaly Zoltan) 认为:“嗓音是儿童最好的乐器,无伴奏歌唱能带来惊人的教学效果,更有助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开展。”②我们要求学生喜欢歌唱歌唱的内容从传统的民族民间歌曲到流行音乐都可以,特别是那些与声乐作品有联系的钢琴曲,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进行弹奏前,先将其涉及的声乐作品的部分或整体内容唱熟、唱好,直至唱出感觉。因为,大量钢琴练习曲和中外钢琴作品的创作素材多来源于歌曲或直接改编自声乐作品,其中很多歌曲仍在声乐课上传唱,这就要求演奏者弹出歌唱般的声音效果。钢琴课上的歌唱并不对发声技术进行特别的要求,而是更强调学生在歌唱中要体现音乐的准确、乐思的体验和表达的投入。

  2. 用“心”聆听钢琴的“歌唱”。学琴有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既听不清教师的弹奏,也听不到自己的琴声。在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钢琴不是一件无生命的乐器,而是弹奏者生命体的延伸,即使弹奏一个最简单的音符,也要“发之于心,操之于指,动之于身,现之于乐”,弹奏者要“用心歌唱”。只有能听到钢琴发出的美妙音响,听出音响中的声音表现力和音乐形象,才能产生对音乐的敏感、兴趣,最终形成最宝贵的乐感,进而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和美感。因此,启发学生听出钢琴在“歌唱”,是引导学生进入钢琴艺术殿堂的第一步。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