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多感官学习法

作者: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初级中学 李恒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5-08

  摘要:音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音乐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学生在音乐学习时必须有更多的参与方式,方能有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多感官体验是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学习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感官学习法,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体验,提高学习效果。本文结合多感官学习的特点,阐述了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初中音乐教学,并给学生带来良好的音乐体验。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感官学习;课堂教学

  音乐是一种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音乐鉴赏及辨别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感受能力、审美能力,通过音乐陶冶情操。音乐教学应构建多感官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感官刺激实现多种渠道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愉悦感和美的享受。

  一、多感官学习法的含义

  多感官学习法是一种改善学习效果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调动学生全身感官,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1]。多感官学习法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参与,使学生的多个感官(眼、耳、口、鼻、肢体等)受到信息的刺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自发地投入更多注意力。

  二、多感官学习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掌握知识的方法有很多。在音乐学习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精神内涵和美。比如,通过听,可以欣赏音乐,了解知识;通过看,可以捕捉信息,欣赏音乐表演;通过唱,可以感悟旋律,抒发情感;通过跳,可以表现音乐,体会音乐律动。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学习音乐,倾听、歌唱、舞蹈、思考,带来的叠加效果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2]。

  (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能力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认知方法的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对视觉的刺激敏感,有的模仿能力强,有的行动力突出。多感官的调动,可以面向各种不同性格、擅长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教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弥补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自己擅长的角度领悟知识,进而有效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忌讳形式的单调,单调的课堂教学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和教学目标是固定的,如何把它们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安排。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视唱、听音、欣赏乐曲,虽合乎要求,但不一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音乐素养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以跟上教师这种相对专业的教学,有的却因为音乐知识储存不足,乐感较差,很难融入这样的教学。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让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向专业化,让学生单纯感受音乐的美,这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多感官的音乐教学,可以摆脱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3]。

  三、多感官学习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用听觉体验音乐的旋律

  听觉是感受音乐最直接、最常用的感官。听音乐,是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第一步[4]。通过听,可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聆听歌词表达的内容,进而调动情感,达到舒缓身心、缓解压力、愉悦心情的目的。只有让学生多听音乐、会听音乐,才能让他们关注于音乐的旋律,进而理解音乐要表达的情感、体味音乐的美好,学会鉴赏乐曲,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且,听是最简单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形式,基本适合所有的身体正常的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听音乐。通过听不同类型的乐曲,感受音乐多样的表现手法;听不同情感的歌曲,感受各样情感的表达方式;听不同乐器的演奏,了解每种乐器的音质特点和表现能力。看图、看视频听,体验音乐的画面美;闭眼专心听,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好的曲目,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听,用优质的音乐滋养学生的耳朵和心灵,舒缓心情,疏解压力。学生在大量的聆听中,会知道如何感受音乐,如何理解音乐,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会不断提高,最终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的目的。

  (二)用歌唱抒发音乐的情感

  唱歌是人类表达情感最直接、最自然、最朴实的艺术形式,很多人没接受过音乐教育,但是可以哼唱歌曲。和乐而歌,有时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这就是音乐本身具有的感染力[5]。唱歌最重要的是唱出其中的情感,在歌唱的过程中,学生要能借助音乐抒发情感,实现情感的表达和交流,这样才能达到歌唱的真正目的。从本质上说,歌唱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一次成功的演唱必须带动自己和音乐的共鸣,或引发听者情感的共鸣。学生要想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需要借助音乐基本功和演唱技巧。所以,必要的乐理知识和歌唱发声的基础要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让他们在唱的时候能正确呼吸、换气,保证发声器官的顺畅运行。很多学生喜欢唱歌,但是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不愿意进行音乐基本功的训练。歌唱可以随心、随性,但是音乐教育需要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的输入。没有音乐知识的铺垫,可以唱歌,但是有了乐理基础,可以让学生唱得更好,更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情绪。但是,初中的音乐教学并不是专业的音乐教育乐理知识的学习能辅助学生的歌唱即可,不能过分插入,否则会打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用视觉体验音乐的内涵

  视觉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途径[6],教师教学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通过“看”去体会,很多知识也需要学生通过“看”去接受。比如,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音高和音乐的旋律把握不准,教师可以通过折线长短的变化去表现,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复杂的、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音乐知识。“看”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音乐的内涵。在很多乐曲的创作中,作者都会融入一定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内涵也是学生在音乐欣赏中需要领悟的内容。音乐教材中收录的曲目题材广泛,对于见识和阅历还不足的初中生而言,要感受其中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态度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文字、图片、视频将之传递到学生的大脑中,特别是图片和视频,能大大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内涵。比如,《伏尔塔瓦河》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学生们没有见过伏尔塔瓦河,当然体会不出其中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上该章节的前言,让学生先了解这首曲目主要的情感基调,然后欣赏乐曲,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播放伏尔塔瓦河的风景视频,让学生看到更多与乐曲有关的内容,更准确地理解音乐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