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丰富多样的演绎手法能够帮助表演者展示其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合唱作为音乐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将合唱融入教学活动中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在合唱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的技巧,掌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音乐节奏,在合唱教学中需要把歌曲的基本乐理与基本旋律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在歌曲的选择过程中应偏向于富含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的合唱曲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认知。基于上述的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尝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音乐合唱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本文分析在初中阶段音乐合唱教学中如何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合唱教学;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让人们看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合唱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音乐形式,其较强的情感共鸣特性使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对初中生进行音乐合唱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与合唱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结合音乐合唱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合唱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音乐素养方面较为薄弱,声乐知识以及技巧都较为缺乏。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唱技巧,教师要多了解合唱歌曲、经典作品及经典曲目,根据学生所选曲目改编创作歌曲,让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并且让学生们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音乐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在歌唱艺术技能上,传统音乐讲究“五音”的协调与衔接,而且每个声部有不同的音调变化,演唱者应控制好音准与节奏性。因此,如何让传统文化与合唱教学相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精髓等问题,从而实现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音乐合唱学习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优势,吸引学生去学习音乐合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合唱形式有利于充分解决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熏陶,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学生在音乐创作时会更加自信、积极地去展现自我,从而在班级中营造出学习氛围。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合唱教学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1. 以合唱为形式构建中国歌曲形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合唱是一种高难度的音乐形式,许多人都体会不到其中的韵味。合唱是以声乐为基础进行的。对于初中音乐教学课堂来说,开展合唱教学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体会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选择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通过演唱歌曲的方式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让学生通过合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如何在初中合唱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初中音乐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是对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要结合传统文化与合唱教学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合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而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与理解能力,并对事物产生正确认识,为学生创造更多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自带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识,并且让学生们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实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音乐。人们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影响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合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与思想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价值并且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层面上对自己产生帮助和鼓舞的力量。例如,《诗经》中体现出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众所周知,《诗经》中的每一篇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所以教师就可以通过合唱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字词中蕴含的感情。之后教师要适当将学生们带入到现代背景当中,让学生们以歌词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重新审视这个社会,从而获得新的见解并且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的意义。
三、相关实施方法
1. 利用传统合唱教学形式,传承优秀民族精神
我国的民族音乐有着很强的民族特征,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使民族音乐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在初中音乐教材当中有数个单元是专门介绍我国传统音乐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来让学生们体会到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以合唱的形式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则是一个有效的实现方式。在合唱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沉浸在合唱所营造出的意境当中,从而切身体会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火把节当中一些经典曲目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让学生们分成十人一组,分别选取其中一首曲目进行合唱,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这些曲目无一不展现出彝族人民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宝贵精神。因此,学生们在排练的过程中不仅收获到了歌唱带来的快乐,而且也能够切身体会到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下定决心在生活实践当中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底。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就能够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让学生们主动传承民族精神。
2. 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在进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合唱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因此,教师在教授相关音乐作品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歌词的意思。对于歌曲中的一些关键字和语句要进行朗读,将歌词中蕴含着的道理进行背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比如《黄河船夫曲》当中就有这样的一句:“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学生们读到这里之后可能就会产生好奇,黄河到底有多少个弯,之后就会对后面的歌词内容产生兴趣并且继续读下去。在演唱之前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们先对歌曲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理解以及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再进行正式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船夫文化,就能让学生们体会到以前船夫的生活以及该人群对于当时人们的日常出行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可能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们在好奇的驱动之下对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更加容易接纳吸收,并产生自己的想法,从而实现将传统文化融入合唱教学这一目的。与此同时,合唱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