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国民间音乐”单元统整设计
教材单元的概念是相对微观的大概念,教师在进行概念提取时却要有学科、学段全局观,用宏观视野将单元概念包裹进有序的学科概念层级中,并从微观单元到宏观单元的概念图绘制中,使单元主题概念化、单元内容意义化,从而促进学生对单元概念语汇的理解,培养他们用概念学音乐的模式。
(二)“统”共性原理,“整”认知思维
音乐历史悠久漫长,音乐作品浩如烟海,仅靠有限的音乐课堂时间,恐怕连教材中的几百首乐曲都很难全部教完,所以音乐学习不应该只追求体量,更需要注重对音乐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听什么音乐?怎样认识音乐呢?法国音乐史学家孔巴略(Jules Combari)认为: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思维是认知的最高形式,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都渗透着创作者的思维与灵感。若想理解音乐,我们可以从音乐家的视角来思考和探寻他们创作音乐的思维模式和法则。
以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为例,该曲是贝多芬以动机展开的方式创作的经典交响乐作品。整首作品的音乐动机“0 33 3|1-|”看似非常简单,但贝多芬通过重复、变化、对比等手段,对其进行富有逻辑的创作,形成了结构庞大、意蕴深刻的交响曲。可以说,重复、变化、对比是该曲的音乐发展思维,也是所有作曲家通用的创作思维。同样,舒伯特也用重复和变化讲述了“鳟鱼”的故事;斯美塔那用渐变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了《沃尔塔瓦河》冷暖溪流的汇聚交融;中国古人用渐变思维营造了《春江花月夜》的中国山水纯美意境,等等。可见,尽管各时代、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定音乐语汇,但是音乐的思维却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达成心灵相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音乐的共性思维和法则中去发现大概念,从对音乐是怎么谱写出来等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写作原理。(见图2)
图2“音乐中的重复、变化与对比”单元统整设计
有别于教材中的显性单元,以音乐思维生成的大概念教学,需要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界限,以思维为线索将教材作品进行统整,从中选择经典且有代表性的作品组成新单元。它可以显性呈现,也可以分散在一学年甚至整个初中学段中,以隐性单元的形式,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概念思维,形成“知音识曲、善为乐方”的能力。
(三)“统”多维艺术,“整”功能价值
音乐是艺术大家族中的一员,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美感、表达情感。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歌剧、舞剧、音乐剧、影视等综合艺术逐步涌现,多元、综合、融合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同时,艺术各门类之间也存在相同的形式法则和审美意蕴。所以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人们自然会产生感觉互通、交错、迁移的生理反应。音乐能力的养成、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进行多维度的艺术联系和多视角的艺术联觉,并运用大概念激活彼此的“功能价值”,以此深化音乐理解。
图3“音乐中的剧情表达”单元统整设计
现有初中音乐教科书中涉及综合艺术的单元数量并不少,包括“影视金曲”“多彩音乐剧”“魅力歌剧”“舞剧之魂”等。在教学中,我们既要了解舞剧、歌剧等各类综合艺术的独特性,也要认识音乐在这些综合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与作用。例如,欣赏歌剧时要紧紧围绕声乐与器乐的表达方式,欣赏舞剧时可以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为概念焦点,欣赏影视剧时可以探索音乐元素在其中的呈现方式与影响力,欣赏音乐剧时可以寻找音乐、舞蹈、舞美等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表现,等等。在“音乐中的剧情表达”大概念的统领下,可以通过任务群的探索,加深学生对音乐本体的认知及对综合内涵的理解。(见图3)
借助大概念,我们不仅可以在艺术的综合中突出音乐本体,还可以在艺术的融合中深化音乐体验。明度、纯度、色相虽是美术的色彩三要素,但音乐中也不乏“色彩”魅力。例如,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嗓音”,展现着不同的色彩明度、诠释着不同的音乐性格。无论是单一的乐器音色,还是丰富的乐队音色,作曲家总能使用手中的乐器“调色板”进行创造性的搭配,或产生不同“色相”,或展现不同的“纯度”,使音乐的戏剧性更为生动。借助艺术的通感,我们还可以把音乐的时间艺术与美术的空间艺术进行综合,以线条曲直对应旋律表现,以图形大小对应力度变化,以色块疏密对应节奏韵律,以笔墨浓淡表达和声调式,以透视远近呈现织体厚度……通过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音乐图景,体验音乐的“诗情画意”,理解声响的意义。(见图4)
图4“音乐的图景”单元统整设计
以上单元教学既可以依托教材单元进行,也可以由教师重组资源,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时中以虚拟单元形式展开。同时,以学生学习经验的接续性和素养形成的螺旋上升为原则,进行有序的进阶安排。
(四)“统”自然生活,“整”文化世界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活动。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并将音乐的意义扩展到广阔的全球人类生活视野中。音乐是生活的自然流露,无论是美洲的探戈,还是欧洲的波尔卡,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是在特定时代和本民族的生活语境中生成的。人类在生活中创造着音乐文化,又用所创造的音乐文化来影响、形成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
“人音版”初中音乐教科书中包含了三十多个国家的音乐作品,它们或以体裁进行组合,或以地域风格汇聚,如果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音乐风格特征的话,那么很容易学后即忘。其实,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大多离不开三点:语言、环境和性格。以我国民族音乐为例,多样态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语言环境、复杂的族群性格形成了中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居住在山里的人爱唱自由高亢的山歌,居住在海边的人喜欢唱抒情悠远的渔歌,居住在城镇中的人喜欢唱温柔细腻的小调,居住在大草原的牧民则喜欢辽阔绵长的牧歌;再如东北民歌热烈奔放、江南民歌婉约秀丽、西北民歌苍凉辽阔……不同的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族群性格;每个地方的音乐又喜欢跟着自己的方言“依字行腔”,所以在旋律、音色、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上又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语汇。所谓音乐中蕴藏着泥土芬芳、表达着乡音乡情、体现着性情气质,通过文化语境凝练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与自然生活、客观世界的联系,理解音乐符号背后的意义,对“非洲音乐”“亚洲弦歌”“美洲乐声”等单元学习也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见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