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福建省晋江市罗山中学 林峥嵘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11-26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大众所接受,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良好有效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培育都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声势律动是音乐教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本文将从提升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性入手进行探究,以期为提升初中音乐课堂质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音乐教育;声势律动;初中音乐;

  新课标的实施为中学音乐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对音乐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用多样化的音乐手段开展音乐活动,这对提升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和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声势律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是音乐教学中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科学的声势律动教学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在音乐节奏方面的认知能力,帮助其学习更多、更深刻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层次。如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提高对声势律动的认识,将其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活动当中,这是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

  律动教学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由瑞士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并开展相关音乐实践教学。声势律动教学法主要是将身体作为乐器,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肢体不同部位发出的不同声线来表达音乐中的韵律、节奏。声势律动在运用过程中不需要抽象或者具有难度的技巧,任何人在任何情境下都可以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加以运用,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十分方便且具有独特性。教师在适度性、指向性、典型性的原则下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声势律动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音乐课堂的教育价值。

  二、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甚至是学生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文化课的教学和学习上,忽视其他教育课程的开展。新课改实行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对音乐课程的认识逐步提高,但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外,长期被边缘化的音乐教育由于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够,导致部分一线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不足,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方式单一、固化,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氛围沉闷等问题,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无法起到调动作用,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最后,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变革大背景下,高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初中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缺乏相关的教育设备,制约着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开展多样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的输出,初中音乐教材中又多以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为主,演唱技巧较为复杂,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课堂变得单调乏味,这样的课堂不仅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效果。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表达自我欲望最强烈的时期,同时又是心理十分敏感、脆弱的时期,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初中生在此阶段的心理特征,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要时刻关注其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其沟通,消除其困惑和焦虑情绪。为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其可以放松心灵,参与到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增加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爱上参与音乐活动。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孟姜女哭长城》一课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欣赏歌曲《孟姜女哭长城》使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和关于长城的一些传说,了解歌曲的背景,学会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等。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为学生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歌曲的学习兴趣。“了解了孟姜女与长城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与这个故事有关的歌曲,一起来感受一下。”通过这个过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然后播放江苏民歌《孟姜女》初步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情绪,聆听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教师在两首歌曲播放结束后提问:“这两首关于孟姜女的歌曲伴奏都是什么样子的?旋律都有什么特点?猜测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你如何将其不同表现出来呢?”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帮助其梳理两首歌曲中的异同之处,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

  (二)突出课堂听觉训练,优化律动教学效果

  音乐是音乐人将自身的思想情感蕴含在歌词、旋律当中,通过演唱抒发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艺术,倾听者需要借助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来对歌曲进行深度的赏析,而对其进行赏析的过程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参与,特别是听觉,其直接影响着倾听者对于音色、音高等的感悟和认知理解。听觉训练也是声势律动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听觉训练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可将音乐中的音高、音色、旋律等基本乐理知识以符号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利用相关的乐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符号代表的音高,进行和声练习,提升对音乐的听觉敏感度,以便学生能够精准配合音乐做出相应的律动动作,实现音乐律动教学效果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猎人合唱》一课为例,本首音乐作品是作曲家韦伯的代表作品,整首作品中运用了双响筒、响板等诸多乐器,节奏、音高等富于变化,是开展学生听力练习很好的作品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曲家韦伯的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作品风格等基本知识,在感受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速度、力度、唱法变化有所感知,并能够以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以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内容。在学生听觉训练部分,教师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感知,教师进行范唱,实际演绎歌曲,让学生对歌曲中的音高等音乐元素变化和展现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带领其分析歌曲中的节奏速度和节拍的强弱变化,利用不同的伴奏乐器配合教师演唱作品,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替换伴奏乐器,实现声势律动的有效教学。

  (三)利用音乐律动游戏,提升音乐感知能力

  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都离不开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感知、掌握,要想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展声势律动活动,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知能力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初中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从整体角度对音乐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课程内容音乐的特点,在开展音乐作品赏析活动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歌曲中有着不同的旋律,旋律对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要将声势律动教学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音乐律动游戏当中,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旋律和节奏的认知,引导其能够根据音乐作品的不同旋律创编肢体表达动作,增加音乐活动的趣味性。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