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初中生纵向聆听能力培养的策略探究

作者:浙江省苍南县民族中学 郑强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2-02-18

  谱例1

  (二)节奏要素音响化

  节奏是音乐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与横向旋律相关联,不仅能在旋律中作为伴奏,而且能增加音乐作品的厚度,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在音乐进行中,用拍击物体或声势律动等方式将节奏凸显出来,可以让纵向听觉更饱满。

  比如在聆听《热巴舞曲》主题一的旋律时,教师巧妙地设问:“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歌唱旋律中,你能聆听到具有藏族舞蹈特点的节奏型并为它伴奏吗?”随后,学生捕捉到和两个节奏型在每个小节的第三拍有规律地出现,并用拍腿和藏族舞蹈中的“三连步”表现该节奏型。

  谱例2

  (三)音色拟人化

  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其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如乐器音色和人声音色,其中以乐器音色更为常见。在初中教材的音乐作品中,音色成为构成纵向结构重要的要素之一。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各种乐器音色的声效,在音色拟人化中体验纵向听觉。

  《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中国音乐作品的经典,在“楼台相会”一幕中,小提琴和大提琴时分时合、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奏出对答旋律。课堂中,可以让男生模拟大提琴低沉浑厚的音色并用“u”音哼唱;女生用“di”音在高位轻声哼唱旋律,模拟小提琴细腻含蓄的音色。学生通过合作模拟演唱,在音色融合中把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互表衷肠,以及悲伤、愤懑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谱例3

  (四)多要素分层叠加化

  在一首音乐作品中,节奏、音色、旋律、和声等多种音乐要素形成分层叠加的立体结构,对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就是一首典型的多要素叠加作品。在变奏二中,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合作体验。其中,A组(男生)用“bong”音模拟大提琴音色演唱;B组(男生)画出钢琴演奏的旋律线条,与大提琴做卡农式的呼应;C组(女生)随音乐用手势表现出小提琴以三连音的方式奏出的副旋律,从而让学生在音色、节奏、旋律的叠加体验中感受纵向听觉效果。

  谱例4

  三、重提升,从关注知识到音乐能力的培养转变

  待学生养成听觉习惯后,可以开始为纵向聆听寻找切入口。学生通过从横向感知到纵向听觉体验的转变,提高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了自身情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判断纵向聆听的有效性呢?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否激发聆听兴趣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也是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有效的纵向聆听能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更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音乐的欲望。

  学生在聆听《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第四乐章第四变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力度的对比变化,以及小提琴钢琴先同时、后交错的卡农式演奏,联想渔夫搅浑河水和小鳟鱼拼命逃窜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鳟鱼的命运会是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

  (二)是否达成有效聆听

  有效的纵向聆听能为学生带来最大化的听觉体验,而体验纵向听觉所带来的饱满度,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聆听方式。相反,当某一作品中的音乐要素并非起到推动音乐发展的作用时,一味地追求纵向听觉的体验,不仅会削弱学生的聆听兴趣,还会增加听觉的负担。

  在“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化装舞会》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体验A乐段(a)主题中典型的探戈节奏特点:

  谱例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