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欣赏课《八音和鸣》是湖南文艺出版社编纂的初中音乐教材上册内容里的一个单元,也是现今初中生在音乐课上必须要学习且掌握的音乐欣赏课之一。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赏析使学生来认识了解我国民族乐器,真正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懂得民族音乐文化的含义,并且发扬和传承下去。笔者通过对初中欣赏课《八音和鸣》的课堂教学探究和对现今初中生的重要性以及结合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课程了解现状来使学生充分辨认民族器乐并加深印象,并以此成为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民族荣誉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八音和鸣》;初中生;音乐欣赏课程;课堂设计及重要性
一、初中欣赏课《八音和鸣》的简介
欣赏课《八音和鸣》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初中音乐课程的内容,是描述我国传统民族器乐的一个章节,教材中介绍了很多民族器乐的简介和分类例如:笛子、琵琶、二胡、扬琴等等,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民族器乐曲使初中生了解本国的传统音乐并且对民族乐器有个大致的了解。“八”是一个泛指,“音”是“乐器”所发出的音声,“八音和鸣”是民族器乐合奏出的优美动听和谐的音乐。如今我国的民族器乐又依据乐器的演奏形式不同,又把民族器乐分为吹奏乐器、拉奏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也称击奏乐器)四类。
“八音和鸣”所呈现的形式是“乐器”合奏。合奏是乐器共同演奏,但合奏出的声音必须要和谐动听。如为人熟知的《春节组曲》,就是中国民族器乐合奏的集大成之作,《春节组曲》是作曲家李焕之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整首曲子可以说是囊括了大部分的中国民族器乐,如唢呐、锣鼓、二胡等等,可谓是演奏最多民族器乐曲目之一。在中国这种经典民族器乐合奏曲有许许多多,例如《将军令》《紫竹调》《瑶族舞曲》等等。
二、初中生对我国民族乐器的认识和了解
《八音和鸣》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初中生音乐课程中比较难的一个单元,因为现在的初中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不深,也不容易理解,反而外来的一些的音乐更容易吸引一些初中生的兴趣,因为现在的西方音乐文化对于我们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压迫很深,从而使学生觉得西方的外来乐器比较“洋气”而对于我们的民族乐器却觉得“土”,所以欣赏课《八音和鸣》对于引导初中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乐器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到如今的结晶,从春秋时期历经汉代、唐代、宋代一直到近代,从钟磬乐、鼓吹乐、燕乐到细乐一直到锣鼓乐、吹打乐和丝竹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乐器和乐种,一直为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极大地扩展了民族音乐体系和丰富了各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在初中学生教育中普及民族乐器的重要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也只能从初中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着手,大力开展民族音乐文化理念活动,学习民族乐器,让初中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把祖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初中生的心中开花结果,使初中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现在西方音乐文化把我国民族音乐边缘化的现状。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散发光芒。
伴随着中国素质教育愈演愈烈的改革下,器乐教学对于中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已经必不可少,并且已经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编入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而我国民族器乐也是在这种大势之下成了大部分学生培养音乐兴趣的对象,如:笛子,二胡,琵琶等等。它们都是我国历代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所以初中生应更加对我国传统乐器有所了解。
目前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虽然在我国现阶段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乐器的认识和了解已经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发达的城市地区和较落后的乡镇地区,仍然对于民族乐器的认识有极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东部的孩子对于民族乐器的了解极其多,而西部部分地方的孩子连乐器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城市的中学生对于传统乐器侃侃而谈,甚至已经学会了几种乐器的演奏,而部分乡镇的中学生却连基本的乐理吹奏知识也不知道。这种经济不平衡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中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状态,特别是近些年来,出现了一种西方音乐风,西方乐器的风靡导致了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境地被一再打压,甚至是出现了一种说法,有的人觉得西方乐器就非常的“高大上”,而本土的传统民乐就觉得很“低端”,所以有很多的初中生盲目跟风去学习西方所谓“高大上”的乐器,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甚至于有这种想法的都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侮辱,一个学者曾经说过:“一个忘记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所以本文就以“八音和鸣”这个通过民族器乐合奏曲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课程,结合我国对于传统民乐被西方乐打压和部分东西、城乡地区的头重脚轻的现状来使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并且得到正确的指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