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进课堂刍议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仕金学校 潘朝阳(211521)
[摘 要] 教育部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然而,为什么京剧红花独秀?师资从何而来?所选曲目是否恰当?学生家长能否接受?为此,笔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京剧;课堂;课程
2008年2月21日,一条题为《教育部将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京剧进课堂的官方解释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诚然,弘扬民族文化无可厚非。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仍然感到困惑。
带叶梨花独送春?
戏剧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艺形态,戏剧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审美的需要。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由于地域、语言的关系,产生了许多地方性的戏剧,如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剧等等,种类繁多。这使得中国戏剧百家争鸣、百花争艳。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传统剧种面对流行音乐和西方乐种的强烈冲击,已经被严重边缘化,中国戏剧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说,地方性戏剧和京剧一样都面临发展的问题。然而,现在称推广京剧是为了响应十七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号召,并明确表示不会在不同省份推行不同的戏种教育。教育部这种强行推行京剧的方法,让人感到无奈。其实京剧内容在义务教育的音乐课中一直存在,京剧深入校园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戏剧的欣赏能力和兴趣。那么,为什么不能给我们一个空间,让各地自行决定戏剧的剧种?
“北京的孩子可以学唱京剧,贵州侗族的孩子也要唱京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说。着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认为:“昆曲是中国第一个入选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理由被中小学生所认识。昆曲如《牡丹亭》等剧目词曲典雅、音乐优美;《林冲夜奔》词美、曲雅、英雄人物形象鲜明;即便是表现鲁智深的《醉打山门》,同样也是趣味十足,定能得到孩子的喜爱。戏曲艺术是一通百通的,让各地的孩子在学习京剧的同时也接触当地的地方戏,这将更有利于京剧的传承。”
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视角上来看,任何剧种都是平等的,都有传播和弘扬的需要,地方剧种之所以能够传播至今,就是因为其地方风俗、习惯、口音等鲜明的地域特征,离开了地域文化,任何剧种都难以为继。所以,只是京剧进课堂不符合艺术多样性的规律。
让优秀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应该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把各地标志性的文化遗产找出来,再由专家选择进入课堂。这样,各地的文化精品就可以通过主流教育的途径传承。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是中国教育的传统,自主性、创造性应该为现代教育所倡导。京剧进课堂并不意味着教育机会均等!
蜡炬成灰泪始干?
课程建设取决于师资队伍,而京剧进课堂在推行的过程中将遇到的第一个“瓶颈”就是师资力量的配备。
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对音乐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突出表现为教师的复合型和教师素养的多元性。(1)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至少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专业素质与能力:读谱视唱能力和读谱视唱教学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及音乐表现的教学能力;音乐理解、音乐分析、音乐评论能力和音乐鉴赏的教学能力;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和音乐创作的教学能力;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2)
开设京剧课后,要求教师不能简单满足于演唱技巧的教授,还应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长期以来,学校招聘音乐老师最关注的是器乐、声乐。音乐教师的基本功是钢琴、声乐、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虽说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但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京剧知识。音乐老师们有多少懂唱京剧?有多少能读懂京剧的文化内涵?有多少个有教授京剧的资格?
京剧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内涵深厚,曲牌众多,即使专业京剧演员对教师进行培训,也不能让教师们掌握京剧的唱腔和文化内涵。缺少这方面的素养,如何教学生?
还有,京剧的发声方法与声乐教学不尽相同,音乐教师在教唱京剧唱段时,如何解决发声方法这一问题?俗话说,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这半瓶子水,能够有多大作用?
“为有源头活水来”,师资力量跟不上,怎能有效率?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京剧进课堂还确定了教学曲目,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学唱段,《报灯名》、《穷人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智斗》等15首京剧唱段入选。这15首曲子虽然包涵了京剧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有利于孩子全面了解京剧文化,但大多数曲目都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有专家就认为,样板戏内容多半表现暴力革命,敌我斗争,不应让学生从小就接触这些充满仇恨和冲突的东西。也有学生家长担心,样板戏会把一些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东西植根在孩子心里,对培养孩子宽容、博爱等现代价值观较为不符。
着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张静娴认为,被选中的几首京剧传统剧目,有些也比较冷僻。“如《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我也要想一想才知道这是《定军山》中的一段,这远不如《空城记》、《苏三起解》等段子更耳熟能详。”(3)着名昆剧小生张军说:“传统戏确实太少了。虽然传统唱段的戏词对中小学生而言有些难懂,但表达了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韵味和感情,这种传递是最重要的。”(4)
京剧作为曾经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种,其生命力并不只体现在“样板戏”上,更体现在发展性上,应该与当代文化接轨,更多地体现京剧的时代特征。京剧只有做到了与当代文化的结合,才能够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喜爱。从这一点上说,《唱脸谱》等京剧韵味的歌曲倒是能够使对学生产生对京剧的兴趣。
七月流火九月衣?
中小学的音乐课,一般是中学每周一节,小学每周两节。在应试教育的现实下,有的学校甚至连一节也很难保证。特别到初三,音乐课一般都要被挤压掉。而如今的学生基本上是歌迷、球迷,他们满眼、满耳都是刘翔、姚明、周杰伦。京剧进课堂是否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是否尊重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紧凑,唱腔流畅明快;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在音乐课堂上教唱京剧唱段难度很大,京剧的散板、摇板很不合“规矩”,那种微妙的、感觉不同的京剧音乐速度和皮筋式的节奏,一旦实施,音乐课堂也许会混乱不堪。
戏剧的风格特色主要是依靠着新鲜感在观众席中产生效果,戏剧的精髓并非那么容易掌握,唱、念、做、打,样样都要功夫。学生们纯粹只能在舞台上说唱,或做一些简单动作,久而久之,学生还有新鲜感吗?京剧课希望把京剧艺术的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传递给孩子们,很难。最可能的结果是,学生能模仿着唱两句,却产生不了多少艺术熏陶的效果。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长,新增的京剧课,极有可能变为新的“特长教育”,而难以做到普及,在没有这一“特长”的学生和家长看来,则可能成为新的学习负担。京剧进课堂如果浪费了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宝贵时间,将得不偿失!
值得欣慰的是,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京剧进课堂目的是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部确定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音乐课程中增加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并非在中小学另外增加一门课程,也不会增加音乐课学时,也不进行考试,更不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任何负担。在音乐课中开展京剧演唱活动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接触经典作品、让孩子们了解京剧常识、引导学生有欣赏戏曲的兴趣,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京剧表演的神韵,引导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京剧进课堂!我们期待着!
参考文献:
[1] 王瑞年 吴美华.《课改了,准音乐教师学什么?》.《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9日第9版
[2] 陈孝余.《论当代音乐教师素养》.[J].北京:《艺术教育》 2007年第11期
[3] 张裕.《京剧课改为戏曲课是否更好》.《文汇报》2008年02月22日
[4] 彭薇 林环 尤莼洁.《中小学京剧课的“上海样本”》.《解放日报》2008年0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