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论文

听课――开启音乐课堂之门的金钥匙

作者:尹梅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听课现象
  
  多次音乐公开课,我对身边的一些老师,做了持续的观察,有的匆匆忙忙走进听课现场,还不忘带一本杂志,下课铃声一响花几分钟时间急补一下听课笔记,以备检查时有个交代;有的听课打瞌睡,课堂偶尔精彩的一瞬,打扰了他的美梦,瞪着迷蒙的双眼继续和周公约会;有的一边听课一边和同仁说着悄悄话,手机短信你来我往;更有甚者,课堂接近尾声时才姗姗来迟;有的干脆从不听课,检查时修改一下以前的笔记或抄抄别人的听课本,也就万事大吉了。
  
  作为兼职教研员,我对全市40名初中音乐老师的听课记录作了简单的分析(见表一)。

 

   从表格中不难发现,听课过程中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关注较多,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记录很少。评价的内容间接单一,记录笼统,大体是:设计较好,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课件制作精美等等。对于被评述者来说是无痛无痒,而对于听课者自己来说则收获不多。
  
  听课价值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能研究课堂,诊断问题,提高质量,评价教学,借鉴经验。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许许多多司空见惯的问题经由听课者自觉的观察,就可洞察到很多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同时,听课更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
  
  许多优秀的教育家终其一生潜心研究课堂教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从教的三十多年里,每天坚持听两节课。正是他持之以恒地关注与思考课堂,才最终领悟到教育教学的真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课改十多年来,我们的音乐课堂从注重“双基”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一路走来,涌现了许许多多的好课,许多优秀音乐教师的成长与演变,正是通过不断听课这种有效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那么,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呢?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教师讲了多少,唱多少,更在于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会了多少。所以,听课应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
  
  听课的老师必须具体地记录授课老师与学生的言行以及整个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后,听课老师要加以认真分析总结,找出不当之处,以期授课者不断改进。
  
  以下是一位年轻教师的课堂实录,作为校本案例,笔者加以分析研究。
  
  听课实录
  
  日期:2011年5月28日
  
  执教:陈老师
  
  上课内容:“锦绣江南”
  
  听课人:教研室中心组成员等
  
  (一)导入:古诗两首《忆江南》、《江南》
  
  师:请同学朗读古诗《忆江南》、《江南》。
  
  学生大声朗读。
  
  师:古诗中描绘了江南的哪些美丽景色?
  
  生:小桥、流水、莲花等。
  
  师:追随文人墨客的脚步,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领略锦绣江南。
  
  (二)教唱歌曲
  
  1.聆听歌曲《无锡景》。
  
  师: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歌曲旋律有什么样的风格?
  
  生:歌曲描写了无锡历史风光、名胜、特产;表达了对无锡的热爱与赞美;旋律细腻柔美,富有江南小调的特色。
  
  师:无锡是个好地方,有美丽的太湖、可爱的泥人……下面就跟老师学一学这首歌。
  
  2.教唱《无锡景》。
  
  ①视唱:老师弹一句,学生跟唱一句。
  
  ②乐曲中的小附点:划拍子,学唱附点音符。
  
  ③让学生试划旋律线。
  
  师:乐曲的旋律线有什么特点?
  
  生:波浪形。
  
  师:像高山还是像流水?
  
  生:像流水一般。
  
  ④填入歌词: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
  
  ⑤连贯唱第一段,老师解决有错误的乐句,请个别同学示范。
  
  ⑥加入前奏,唱一唱全曲。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感与速度来演唱这首歌曲?
  
  生:细腻、委腕;中速。
  
  ⑦欣赏无锡方言演唱的《无锡景》。
  
  学生模仿方言演唱的《无锡景》。
  
  (三)欣赏沪剧《莺莺作妹》
  
  1.聆听并思考是用什么方言演唱的?
  
  2.唱一唱旋律。
  
  (四)欣赏江南丝竹《紫竹调》
  
  师:音乐风格怎样?我们刚才唱的旋律出现了几次?有哪些乐器演奏?
  
  生:音乐轻快、活泼;刚才的旋律出现了5次,乐器二胡、琵琶、三弦等。
  
  (五)介绍江南丝竹
  
  1.请学生朗读定义。
  
  2.聆听三段音乐:①广东音乐《雨打芭蕉》;②陕北民歌《黄土地》片段;③江南丝竹《六合》。思考哪一段是江南丝竹,为什么?
  
  (六)再唱《无锡景》
  
  (七)作业与思考
  
  1.课后找一找江南民歌。
  
  2.江南的民俗活动中经常有唢呐出现,江南丝竹中,为什么没有?
  
  (八)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无锡景》,了解了江南丝竹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音乐。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孕育了江南的音乐和江南的民俗文化,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找一找江南的音乐文化。
  
  听课分析
  
  课后中心组成员请陈老师具体讲述课程设计及备课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听课老师针对本节课的设计、教与学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帮助陈老师查找优缺点。
  
  (一)课堂中的教学设计问题
  
  1.可在导入部分的PPT制作中加入江南特色的背景音乐。
  
  2.学生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
  
  3.旋律线可让学生自己画,进行比较。
  
  4.问题提出后应该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不要自问自答。
  
  5.乐曲分析过于简单,用方言演唱时应该让学生读一读方言再唱。
  
  6.《紫竹调》的主旋律应该让学生唱一唱,熟悉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7.江南丝竹部分讲得太笼统,各种丝竹乐器应用PPT图示让学生认一认。
  
  (二)亮点部分
  
  1.作为刚工作两年的老师能提出新颖问题,如江南地区的婚丧喜事中用到的唢呐为什么没有放在江南丝竹中?
  
  2.课后思考能延伸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江南的音乐文化特点,是课堂内容的一个提升。
  
  3.老师的青春活力时时感染学生。
  
  (三)教师的课堂习惯
  
  1.老师上课的语速应适当放慢,语言应亲切温和。
  
  2.歌唱时应该及时提醒学生端正坐姿,引导学生轻声歌唱,切不可大喊大叫。
  
  3.改掉口头禅“你们给我唱、你们听好、你们给我想”等。
  
  4.高跟鞋的“嗒嗒”声不时地影响学生的聆听。
  
  (四)针对课堂提问,研究小组作了比较与研究(如表二所示)
  
  表二:
  
  

  从表格来看,教师提问的预设性很强,教学设计层层深入,教师能围绕“江南音乐”这个主题通过唱、听、看等手段让学生了解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但是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回答问题的主动权都在教师手上,有时不给学生任何思考的余地教师就直接回答了;此外,单一问题较多,整合性设计还需加强。
  
  (五)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分析
  
  班级人数共40人,课堂发言人数大约二十人,集体发言较多,单个较少,课堂参与率较高,教师有意识地顾及课堂中的大部分学生,但课堂中发言的同学侧重在座位的前三排,后排同学关注较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同事分析整理的听课记录,陈老师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伴随第二次、第三次听课,陈老师上课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尽量避免口头禅,问题设计有一定的预设性及整合性,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有讨论思考的时间等等。
  
  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收获也颇丰,陈老师作为新教师,她的课件制作精美、普通话标准、课堂有活力、感染力较强。反思老教师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则显得缺少活力和新意。
  
  听课途径
  
  本市辖区内一共有二十多所初级中学,除城区中学每校有3―5名音乐教师外,大部分学校只有1名或2名音乐教师,于是许多教师经常抱怨,我们学校就我一个人怎么听课啊!其实不然,除了音乐课之间相互听课,还可听一听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不同学科的课堂导入、语言衔接、节奏张弛等等都与音乐课有相通之处。有机会还应争取去听一些音乐比赛课、评优课,网上录像课也是聆听、学习的一个好途径,书刊上也有许多优秀的教案分析等。
  
  我们要时时带好开启研究音乐之门的金钥匙,去探寻他们的“优”和“特”,去发现优秀教师的提问技巧,收集优质课堂的精彩之处。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我们在聆听的同时要学会观察、分析、整理、归纳,不断借鉴别人的优点,转化成自己的财富。
  
  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先生说过:“教育是一门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听课如同照镜子,展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在改正着自己的缺点。
  
  尹梅红  浙江省金坛市第五中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