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音乐作品赏析:审美品质陶冶
经典音乐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是浸润式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音乐审美教育理论,学生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感悟,能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教师应精心挑选富有教育意义的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从曲式结构、和声织体、情感表现等方面入手,分析和领悟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内在美感。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结合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人文精神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受到熏陶和启迪。同时,音乐作品赏析也是一个与学生分享音乐美、引发情感共鸣的过程,教师应注重营造开放、互动的赏析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听后感受和见解,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审美品位。
(五)音乐实践养成:生活化践行持续
音乐学习离不开实践,浸润式音乐教育应注重引导学生将音乐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根据行为主义理论,良好行为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地实践和强化。因此,学校应开设形式多样的音乐拓展课程,如乐器演奏、音乐剧表演等,为学生提供专项音乐实践的机会。同时,学校还应积极组建音乐社团,开展亲子音乐活动,搭建家校共育的音乐实践平台。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音乐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掌握。另外,鼓励学生将音乐实践与日常生活结合,帮助其形成持久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体会到音乐给生活带来的快乐和美好,主动将音乐欣赏践行到生活中,形成高雅的生活情趣。生活化的音乐实践,是学生内化音乐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的必由之路。
三、浸润式教育的小学音乐美育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浸润式教育通过营造生动活泼的音乐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触音乐,体验音乐的魅力。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抽象的音乐概念变得具体易懂。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主动探索音乐的奥秘,努力钻研音乐技能,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不断增强。浸润式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机,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浸润式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内外接触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流派、各风格的经典作品。长期、多元的音乐熏陶,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音乐阅历,为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各类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创作、赏析等,在亲身体验中感悟音乐的内涵,学生的演唱演奏技能、即兴创作能力、理解欣赏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综合音乐素养显著提升。此外,优秀音乐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浸润式音乐教育注重将音乐美育与德育、智育相结合,发挥音乐的综合育人功能。在优美的音乐熏陶中,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品德得到升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得到培育。参与合唱、乐队等集体音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音乐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自控力、创新力等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提升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可见,浸润式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健康成长。
(四)推动了学校音乐教学改革
浸润式教育理念的引入,为传统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重新审视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摆脱了过度强调技能训练的倾向,转而更加注重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审美情趣的陶冶、情感体验的引导。教师采用了赏析教学、体验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校加大了对音乐教学的投入,改善了音乐教室、排练厅等硬件设施,为开展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学校应注重教师的音乐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在浸润式教育的推动下,学校音乐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步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浦江园.浅析师生互动增强小学音乐课堂学习体验[J].启迪与智慧(上),2022(07):120-122.
[2]徐梅娟.浸润式教学,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J].教育界,2022(13):47-49.
[3]曾雅芳.以立德树人,铸就小学音乐教育之魂[J].考试与评价,2021(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