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歌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在训练两个声部时有强有弱,突出主旋律,达到两个声部的和谐与统一,对音乐课本上的合唱作品进行分类、总结并进行二度创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唱歌曲。
关键词:课堂童声合唱;声音训练;两声部音量的平衡与统一;小学音乐课本合唱作品归类
引言
童声合唱,表现力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清澈明亮纯洁宛如天籁之音令人陶醉,令人心旷神往。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培养学生们喜爱音乐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完成一首好的童声合唱作品,离不开老师和学生训练有素的排练,进行童声合唱训练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让学生们喜爱并接受,通过简单有效的训练,让学生获得较强的、驾驭合唱歌曲的能力。笔者经过多年的课堂合唱教学总结,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堂童声合唱的声音训练
童声合唱作品,内容美、形式美,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均是人声表达。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正确演唱合唱的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一定的歌唱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歌唱声音形象
经过多年教学观察,很多孩子对声音的认识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的,一是电视,mp3等一些媒体,尤其这几年广场舞音响的渗入,这类声音具有强大的电声效果,用人声去模仿这种声音,结果可想而知;二是其他以朗读为辅助内容的课,声音响亮,是这类课老师要求的,但学生极易走成喊叫方式……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怎样避免此类情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形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范唱。(要求教师准确到位的示范),老师的范唱,定要赋于表情,而且把歌曲的情趣,充分表现出来,孩子们会高兴地接受,并会被深深地感动,这种高质量的范唱会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而直接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声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朗读。轻声高位置有感情的朗读,对孩子来说很容易接受并易模仿,选择好一首童声合唱作品,要先把握歌词所要表达的感情,结合作品上的表情记号,去处理歌词所要表达的感情。
如歌曲《老爷爷赶鹅》读歌词时,用张口咬苹果的感觉打开口腔,顺带打开喉咙,用“mf”的总体音量,由弱到强,声音位置靠前,“有个老爷爷,进城赶群鹅”,“爷爷”的“爷”字读完,不要闭口,顺着节奏,张口咬下一句的“进”字,这样,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呼吸巧妙进行了转换,这里,“群”“鹅”这两个字都不太好发,“群”“qun”属于人辰辙,发音位置容易掉下来,“q”要轻、短、准,出口后立马转到“un”上,同时,腰带周围要稍稍给一些力量,“un”要
点到头顶上,口腔不用力,发音要响亮,收音时,也要短、轻、准,“鹅”舌的后部要稍微抬起,发音点从上唇、鼻、后上咽腔,长长滑过,收音到后咽壁拱形处最高点与眉心。脸部的表情,此时用惊喜状态,不然,“鹅”字容易掉下来。开心的仿佛看到了老爷爷赶了一群可爱的鹅,眉眼一扫,耳朵竖起来往下读,“听到有人喊,要买一对鹅”,“要买一对鹅”,要读得干脆利索,“爷爷回答说”(模仿老人声音),这时喉咙打开声音位置靠后,“我的老大哥,给
我跳个舞(此时,挤眼作滑稽状)送你一对鹅”。
两种不同的声音位置的处理,把老爷爷滑稽、可爱的形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在孩子们朗读时,要和平时说话状态一样,字的转换要灵活、简单、动作要小,孩子们很容易在抑扬顿挫、充满节奏感和韵味的朗诵中获得声音的初步认知。
(3)轻声演唱。有了很好的朗读基础,让孩子们在高位置的基础上带上音高,轻声、柔和、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让孩子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把“优美的音质”放在第一位。
(二)轻松愉快的歌唱
让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歌唱,回归自然,融入生活,不追求音量,只找歌唱快乐,学生在唱合唱歌曲时,情绪饱满,声音洪亮,通过“刚、柔、弹、跳、起、伏、强、弱、快、慢”等多种手段,恰如其分地表现合唱内容,使作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协调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