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歌曲《打秋千》,这首歌欢快活泼,第一声部用轻柔、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到第三、四小节下滑音的演唱时,模仿孩子们调皮地把秋千荡上荡下地顽皮可爱的样子。第二声部用饱含节奏韵律的声音演唱,把孩子们摇动秋千时充满动感的情绪表达出来。老师启发引导学生想象:一边有节奏的摇动着秋千,一边高兴地唱着歌;同学们在这幽默欢乐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歌曲。
二、课堂童声合唱的音量平衡与统一的训练
所谓课堂童声合唱,就是小学生们共同发出美妙的声音,有的声音嘹亮,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婉转....,这些声音和起来听,更有一番风味,更能激发人的情感,与之共鸣。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不容易理解声部的均衡,或是声音音量的大小,首先让他们听范唱,听听合唱歌曲整体感觉怎样;其次听听主旋律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第三在听听第二声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第四再次聆听完整合唱歌曲是什么感觉。一首好的合唱歌曲,一般是突出主旋律,第二声部唱时要弱一些,六四或七三开音量,那么唱出来的声音才好听。唱合唱,最忌讳大喊大叫,孩子们小,她们一听到别的小组唱的比他们的声音大,那么他们就会大声的唱起来,他们不是捣乱,而是争强好胜,老师这时可以引导他们看看谁的声音更美,更好听,让他们歌唱时要注意,不仅能听到别的声部的声音,还要听到自己和自己声部的声音,唱时着重点放在自己声部的音乐表现上。那么,一片嘈杂的喊歌现象就会消除,从而达到和声的统一。
在小学课程安排上从小学二年级,学生们就开始体会和声的效果了。例如《划小船》这首歌以渲染情绪为主,学生年龄小,怎样让学生唱得好听,有二声部的效果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唱的过程中,在两声部声音的均衡上下功夫,采用多种处理声部的方法,能起到不同的音响效果,从而达到两声部的均衡与统一。
(一)第一种唱法,中规中矩的完成谱子
两个声部都采用力度“f”,声音激昂有力。这样完成,音响效果是学生远远地观看别人玩划船,自己没有参与进来。
(二)第二种唱法,创作性完成,让学生在演唱中体验划船的快乐
(1)分声部两组一起用力划,第一声部用力度为“f”音量演唱,学生体会激动奋进的歌唱情绪,第二声部力度“mp”节奏轻快有力。两个声部同时体现划船的乐趣,把快乐的情绪带进来。
(2)二部轮唱,第一声部情绪兴奋激动,力度“mf”;第二声部“p”情绪激动有力,节奏轻、短促、有力。体现多只小船划争前恐后抢第一的热闹场面。
(3)第一声部力度“f”有韵味,充满节奏感,歌唱时,采用一领众合的方式;第二声部力度“p”节奏轻、快、充满弹性。表现划船的悠然自乐。
这样处理歌曲,让学生在演唱中得到了快乐,既学习了歌曲,又让学生的课堂与生活融合,能恰当的表现声部的均衡与统一。
三、课堂童声合唱的作品加以归类、分析、把握与再创造
一首好听的歌曲,只有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加工再创造),才能达到动人的音乐形象,唱会一首歌,不等同于唱好一首歌,要唱的悦耳动听、打动人心,必须从不同的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首先,要熟悉歌曲的背景,创作特点,歌曲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其次,关注谱面上的表情记号,根据音乐的表情记号的标记进行处理;第三,针对歌曲,从速度,力度,技巧运用,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主题等,进行分析,设计演唱思路,并根据演唱的需要设计眼神,面部表情及必要的形体动作,这样通过对歌曲的二次创作,那么学生基本上就能很好的表现歌曲啦。
音乐课本上的童声合唱歌曲,大致分为简单的二部合唱歌曲(三年级以前),稍复杂的二部合唱歌曲(四年级以后)。小学三年级以前,学生年龄小,教师要结合课本,对一些简单的具有和声效果的歌曲进行总结创造,寓教于乐,学合唱于潜移默化之中。
(一)穿插节奏的二部合唱歌曲
如《老爷爷赶鹅》,针对于这首歌曲进行分析,整合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歌曲设计三种方案,完成二度创作。
(1)方案一,二声部节奏结尾形式,简单好学,便于低年级学生掌握,第二声部音量要轻于第一声部,演唱时要注意在倾听两个声部的基础上,突出第一声部。让学生在练习节奏的同时,初步感知二部合唱带来的节奏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