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采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法,提高参与兴趣
好的教学法首先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配合度,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必然能做到感情到、表演到、节奏到、表情到、演唱到,音乐表现力自然便提升。观摩视频法、合唱对比法、分角色演唱法、卡拉OK法等,都是不错的音乐教学法。
例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第三课“祖国您好”的《国旗国旗真美丽》歌曲的音乐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演唱中感悟对国旗的喜爱与赞美,学会表现音乐。教师可采用合唱对比法,即让学生对比独唱和合唱。一则,让学生感受到,同样都是《国旗国旗真美丽》,合唱时音乐表现力与独唱音乐表现力是不同的;二则,通过合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学生更明白音乐合唱讲究声音的控制、节奏的协调,这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再如,在《新年好》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卡拉OK法激发兴趣。教师可以激励学生模拟卡拉OK演唱,先激励学生独唱,掌握音色体现的艺术、音韵、音律控制的技巧,然后让学生挨个演唱再合唱,形成融洽的氛围,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三)加强音乐表现技巧指导,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配合度不足,学生音乐学习和欣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音乐活动技巧,降低音乐学习和欣赏难度,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人音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晚风》是一首具有一定难度的歌曲,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演唱活动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演唱和欣赏技巧,降低音乐学习和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音乐演唱和欣赏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控制演唱气息,确保气息稳定性,尽可能避免出现气息不稳的现象。《晚风》的情感很美很美,学生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稳定,唱好低声部的“旋律声部”,将曲之调、曲之情演唱出来;其次,对节奏和音准进行指导。第一,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尝试来合唱低声部的旋律3遍,待到学生熟悉了旋律声部的节奏后,再进一步激励学生用“哼鸣”的音去唱,将具体的歌词替换为“啦啦啦”,进一步感受低声部;第二,演唱中最容易出现咬词不清,音准控制不当,节奏难以把控的问题。鉴于此,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应及时指导学生,一旦发现音不准、抢拍、慢拍、跑音等现象,应立即更正,进行示范指导。例如,在《晚风》演唱活动中,为了体现音的“稳”,教师可指导学生“慢唱”,在唱的过程中注意对拍子进行拖移,对无法做到音稳、音准的学生应及时指导,纠正;再次,训练音与音之间的转换能力。《晚风》演唱中,上句与下句中音与音如何衔接、转换是一个问题,这就涉及到换气符号。换气符号后的那个音一定要轻唱,为接下来下一个音的呈现奠定良好的基础。《晚风》这首歌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强化音乐演唱和欣赏技巧指导,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四)适当地借助器乐,增强演奏能力
演奏能力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构成,良好的音乐表现力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音乐演奏能力。音乐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器乐演奏,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器乐演奏力,提高音乐表现力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经常用到的器乐类型主要有钢琴、竖笛、长笛等,每一种乐器在音乐表现上均不相同,巧用器乐,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活动音准的不同变化,提高音乐活动有效性。
例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茉莉花》《阿里山的姑娘》两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钢琴、竖笛等乐器,配合以《茉莉花》《阿里山的姑娘》的演唱和欣赏。首先,教师可用钢琴演奏《茉莉花》曲调,用钢琴既要演奏出曲调欢快、活泼的旋律,更要通过演奏传递出茉莉花之芬芳,茉莉花之美丽,给人美的享受。教师在进行钢琴演奏时,学生要根据教师的演奏开展演唱和欣赏活动,通过钢琴演奏感受音乐音调的变化,增强音乐表现力;其次,教师可让学生代表进行钢琴演奏,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音乐演奏之能力,增强了音乐教学的艺术表现力。可让学生小组合力演唱舞台歌曲《茉莉花》,配之以个别学生精彩的钢琴伴奏,整个舞台表现力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也让音乐活动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最后,教师可利用竖笛引入音乐演唱活动,用同样的方式开展《阿里山的姑娘》的音乐教学。《阿里山的姑娘》是台湾高山族的民歌,其旋律亲切流畅,格调朴实调皮,轻快的竖笛演奏恰巧让整个歌曲更俏皮多情,使得音乐演奏更具表现力。总之,引入器乐,辅助音乐教学活动,可极大增强学生音乐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