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论文

强化“听、说”提升农村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率

作者: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韩桥中心小学 田敏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9-03-20

  罗杰·诺斯认为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而这也正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作为音乐欣赏课,其主要教学目标通过音乐欣赏来拓展孩子的音乐视野,增加孩子音乐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进而热爱世界音乐文化的情感。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自然知识、历史、地理,整治、风俗文化等都会被孩子吸收汲取。孩子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感都能够得到提高。然而,纵观农村音乐教学,我们更重视的是音乐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了音乐欣赏教学。致使孩子对音乐的感悟、体会的能力不高,处于较低的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的效率,笔者试着从“听觉”和“表达”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进行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欣赏音乐中领悟“听”的方法

  1.感悟节奏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以没有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和动力。

  我们知道节拍是每个儿童对音乐的感悟和欣赏的基础。然而由于农村孩子的音乐认知非常有限,不同的节奏类型对他们来说是极易混淆的。教学中,如果老师采取让孩子死记硬背,学生只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笔者依据声音的不同特点,先进行形象化的归类和描述。然后让学生多次、反复练唱,找出声音的规律。如在学习×·×节奏和××·节奏时,我问学生:“汽车喇叭是什么声音?夏天的知了你听过吗?怎么叫的?”学生答:“笛笛,笛笛;知了,知了。”这时,笔者及时指出,前者就是××·节奏,后者就是×·×节奏。这样,这种节奏和生活中的孩子们熟悉的对应物就形成了认知概念,马上就学会并记住了。这既对视唱有所帮助,又增加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2.走进自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正确感悟美。如何能让学生理解感知美呢?在农村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鸟叫虫鸣、水流草动、雨落风起……这些都是音乐语言的重要来源。如教学《雨滴前奏曲》、《野蜂的飞舞》。这两课都是表现大自然的声音。音乐欣赏能力就要从感悟自然声音做起,从孩子最熟悉的声音听起。我们学校周围就是农村,处处都是一个天然的“听觉训练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庄稼地田野里。在田间倾听各种鸟叫,听风吹禾苗的声音,听各种农机具的声音,听各种劳动的声音……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培养他们的听觉技能。因为没有反复的听,反复的鉴别,反复的训练,听觉能力是不可能形成的。

  3.体会内涵

  聂耳曾说过:不同生活接触,就不能为生活创作。不锻炼自己的人格,无由产生伟大的作品。可见每一件音乐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外在投射。因此教学中,笔者依据作品的内容安排了针对性的声音练习,集中孩子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那么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获得新生,获得诗境般的体验,内化学生的情感。这种方法尤其适合旋律优美的歌曲欣赏课。

  4.身临其境

  奥地利音乐家海顿认为: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可见音乐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艺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听觉享受。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音符的组合竟能时时拨动着人的心弦,或徐缓优美,或激情神往,把你带进崇高的美的境界。在那优美的音乐营造的非为中,烦躁和不安消解了,祥和、安宁增多了。在教学音乐欣赏课《金蛇狂舞》时,我出示龙舟图,在欢快的歌声中把学生引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热闹世界。江南人们五月人们在一池碧波中龙舟竞发,鼓声喧天的场景,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孩子们都融进了激动人心的画面里。学生通过反复的“听”,音乐的感受力增强了。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