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教法

赏“乐”育“心”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 要】在新课程学科教学过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结合起来,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音乐课堂教学之中,以便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和心理健康健全的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品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形成健康的心理发展水平。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音乐课堂教学


  在中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作为依据,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关注学习者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关注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以一种整体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并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地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对于青春期阶段的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大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而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依赖于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活动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的。在音乐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质,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和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现代教学论和实践已证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的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只有把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与心理素质综合地、整体地进行培养和发展,教学才会有效,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才。因此,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获得认知上的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有机地协调发展。


  一、中学音乐教师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渗透的前提条件。


  音乐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和心理健康的承担者,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促进音乐教学,以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得和人格健全的发展。


  1.健康的心理教育观和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音乐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规律和理论,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坚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白板说”,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人人都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


  着名教育家夏启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关爱是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和期望。关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妙方。有些学生家庭不幸福,父母离异,或失父或失母。有些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无人照顾他们。这类学生缺乏关心与关怀,要经常关心,问候他们,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疼爱他们。一次,我所教的班有位女生生日快到了,有人告诉了我。在她生日那天,我和全班同学为她买了生日蛋糕和许多礼物,在学校的花园里为她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我和同学们都祝福她,为她唱生日歌,当时她非常的感动,体会到了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从而变得开朗了许多,增强了信心,学习也有了进步,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大家庭巨大关怀。


  3.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努力去营造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这不仅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表现形式,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时,不轻易责怪学生,应以朋友的态度,征求学生意见,同时,及时调节课堂活动,重新激活学生的情绪。要善待愚钝的、顽皮的、自卑的、畏葸的学生。给愚钝的学生以爱的滋润,使其智慧开发;给顽皮的学生以爱的感化,使其行为改善;给自卑的学生以爱的抚慰,使其信心恢复;给畏葸的学生以爱的激励,使其活力激发。爱没有侮辱、贬损、没有讽刺挖苦、威胁和体罚。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是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立足点。


  4.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并且具有宽容的心。


  作为一位教师,学会情绪调节与控制,要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良好的心境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速度快,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言语有表现力。在教师的和颜悦色,满腔热情之下,学生的紧张情绪的以缓和,对立情绪得以淡化,自卑情绪得以扭转,竞争情绪得以激发,师生关系融洽、协调,信息交流畅通无阻,形成积极、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随之提高。反之,在教师不良心境的渲染下,学生情绪紧张,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师生间出现心理距离,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信息通道阻塞,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在音乐学科教学进行渗透的载体。如果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的角度去加以引导,将会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的教育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提高内驱力,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1.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欣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时候,我事先让同学们收集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及歌手,看谁收集的齐全又多,在上课前进行交流和探讨,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那堂课上的非常活跃和成功。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克服自卑心理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计的一种体验。自信心可以说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勇敢行动,不怕失败,就如幼儿学走路,必然会跌倒数次,没有跌倒就会走路的孩子是没有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失败而失去行动的勇气和信心。


  在欣赏奥运歌曲的时候,结合2006年柏林冬奥运会中的中国运动员申雪、赵宏博、李佳军等人物精神进行课堂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奥运会所倡导的精神并学习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力。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了“自我实现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青春期有活力的学生,更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去激发与培养他们在生活中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


  在欣赏莫扎特的乐曲的时候,利用讲解他生活中的故事向学生灌输他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学生形成“遇到困难不退却,知难而进,独立解决,勇于探索冒险” ,等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最具影响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暗的唯一光亮”。良好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欣赏音乐的悲剧美时,学生欣赏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体会我国人民通过团结斗争的精神夺回了自己的家乡。让学生反省一下自身平时言行举止对集体的影响,通过这样学生明白了友爱团结的重要性,善待别人便是善待自己,渐渐地改善了各自的态度,对形成和谐,融洽,友好,团结的人际关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欣赏意大利歌曲《妈妈》的时候,通过学唱这首歌颂母爱的歌曲,适当地给学生提出:要尊重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自己对父母有些合理的要求和期望也不妨坦诚相告,这样可以加强情感交流,加深两代人的相互理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5.在教材中激发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是丰富的、鲜活的,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中国作曲家冼星海的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是中学生们是早已熟悉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距今已有61年的历史,但学生们唱起《保卫黄河》;聆听《黄河颂》时,依然是情绪饱满。 冼星海在《我学习音乐的经过》中写到:“一个《黄河大合唱》的成功在我不算什么,我还要加倍努力,把自己的精力、自己的心血贡献给伟大的中华民族。我惭愧的是自己写得还不够好,还不够民众所要求的量。因此我又写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和其他作品,但我还要写,要到我最后的呼吸为止”。朴实的一段话表现出作曲家对人生执着的追求、坚定的信念、谦虚的态度。这些好的品德都是学生应学习的。学生在欣赏或演唱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再次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


  在中学音乐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既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又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同时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努力学习理论和钻研理论,结合本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内容,有针对性地在中学音乐学科教学与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