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长春艺术实验中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往往是最直接、最动人心扉的,它往往超过其它姊妹艺术而发挥出强大的组织力量和鼓舞作用。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高度的注意。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有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用美来浸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此而丑化。”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她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灵。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辩识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塞缪尔.约翰逊)音乐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音乐教师,应以科学的教育观来指导教学,坚持以音乐为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是人们的感情的凝聚,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有着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无法比拟的特殊魅力。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人们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可爱;听施特劳斯的《维也纳圆舞曲》,人们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从《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声中,可以想象到那个春风和煦、明月当空、山水相连的动人画面,并从内心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义勇军进行曲》给人以奋进的力量,《黄河大合唱》又使多少人受到鼓舞。那亲切优美的民歌、色彩斑斓的民间器乐演奏,如委婉悠扬的江南丝竹、清新华彩的广东音乐等,不仅能够使人获得音乐的美感,更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信心激趣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鉴于这一特征,“新课标”把音乐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首位。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来的信心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能行的一面。
二、主动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和科学教育法,结合实际,创造出一些适用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如奥尔夫节奏教学法,巴里斯节奏唱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结合我国的锣鼓经,对学生进行以节奏为主的音乐训练;柯达伊的手势教学,奥尔夫多声结构和简单的和声体系,铃木"母语"教学法,结合我国的民间音乐,对学生进行音准和合唱训练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
三、爱心鼓励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爱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运输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创新的创作与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
四、用心启迪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人、培养人。但我们决不是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学生着想,鼓励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并为他们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大多感情丰富,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语言表达力强;具有活泼、乐观、交际大方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当代青年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中学生正值豆寇年华,世界观尚未形成,他们感情丰富,有追求美的强烈愿望。如果用一些美好的典型来感染、教育他们,他们的道德情操就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总之,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触动学生的心弦,让音乐与学生的心灵靠的更进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