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法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暴羽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9-23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所创的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体态律动是在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化为感受和认知。体态律动的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与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音乐的节奏和力度表现,能够在人体运动、肌肉系统中找到相应的表现。体态律动教育存在着广泛而巨大的潜力,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应广泛地运用到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

  一、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律动的意义

  (一)律动使小学音乐教学具有直观化的特点

  动作与音乐协调地结合,使学生可以用心灵去触摸音符的跳动,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无形地提高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增添了音乐教学的吸引力,音乐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小学音乐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

  (二)律动使小学传统音乐理论技法得以简单化

  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律动可以使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音乐表现上更具多重性和多样性,激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创造思维。

  (三)律动使学生感受表现音乐作品情感能力得以提高

  律动教学是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的,使学生不仅是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同时学习用整个机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作品旋律的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体会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实践

  小学生生性好玩,在音乐教学中推行律动就要讲究策略。重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发小学生真正地体验律动,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增强律动的兴趣性、游戏性,引导小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在游戏中体验律动,从内心深处由衷地爱上律动。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通过固定律动的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然后对小学生开展即兴律动教育,激发小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律动,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课程较少,如果直接开始上课,学生很难进入状态,不利于教学。根据巴甫洛夫“条件论”,在音乐课开始前就要设计一些具有音乐课特点的特殊情景,对学生大脑进行“刺激”。如在课前让小学生列队进教室,设计几个简单的律动,教会小学生随着音乐,按节拍做不同的动作进入教室。这样,在音乐课伊始便创造了非常浓厚的音乐气氛,为上好课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小学音乐教师要在提高小学生语言和肢体表达能力上下足功夫,鼓励小学生去说、去演,通过听、动作、认知对音乐有所感觉与理解,为开展律动打下基础。

  (二)在教学内容中渗透律动,提高学生欣赏歌曲的能力

  有的作品抒情性强,节奏缓慢,配以律动正是恰到好处。如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配以蒙古族典型的“柔肩”等动作,不仅点明了蒙古族民歌悠长、宽广的特点,更表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意境。通过这样的律动游戏,学生如身临其境,会较好地记住本课内容。

  (三)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律动,培养学生表达音乐的能力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是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而现在,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则要把创造性贯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当学生学习歌曲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听音乐,他们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动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创编一些符合歌曲节奏和意义的律动。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在律动中加深了学生对音乐情境的了解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切可以律动的机会。在欣赏歌曲时,引导他们用自己比较善于表达或喜欢的姿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曲子的理解。然后把这些动作串起来,来编排小舞蹈,促使学生进入参与音乐的积极主动的状态,才能更好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有个别学生没有很好地投入或精神不太集中,教师也可以对曲子的形式、种类做出调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调整状态。要让人人都兴致高昂地参与,每个人与音乐情绪吻合,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律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但这种律动不要求“动”的统一、优美。只需要与音乐形象、情绪吻合即可。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