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莲塘一中》
【内容提要】:音乐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陶冶全体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品位,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理解、热爱之情及发扬、振奋之志。使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热爱音乐!并让这种爱成为同学们积极投入生活的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音乐;校本课程;兴趣;美育
校本课程开发,在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其背后的真正的哲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健康发展为最高目标。以人为本的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终极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也就是说,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与国家课程改革相适应,要以国家课程目标为依据。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主要体现的精神有:“强调课程对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的价值”,“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建立评价主体多元,标准多样的评价体系”。这些目标及其所体现的基本精神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如果说国家课程注重基础性、统一性和共性,那么,校本课程主要体现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根据校本课程的上述属性和学校的教育特色,我们确定了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通过音乐教育陶冶全体学生的情操。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我校校本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因此有必要做好一本音乐校本教材。
我校做的音乐校本教材《我的音乐》就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面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它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由此享受音乐美化人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情感虽然无形,但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会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会成为他积极投入生活的的强大动力。他会热爱学习,热爱事业,热爱环境,会对未来充满信心,愿意努力奋发向上,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个莲塘一中的学生,我们距离音乐该有多远?中外经典曲目、江西本土音乐、时尚流行歌曲以及我们新疆同学的家乡民歌,该知晓多少呢?
让我们借助《我的音乐》这本音乐校本教材,走近她,了解音乐本身的丰富与多彩;学习她,在学习的过程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例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可以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二交响曲》(抗日战争)、《保卫黄河》、《国歌》等,我们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这些歌曾鼓舞着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消灭日本侵略者而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在今天仍唤起我们爱国之心,不忘国耻、科教兴国。还可以欣赏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交响曲》,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气概。欣赏《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歌颂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还有许多各类型的优秀作品,都可以编入校本教材,把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我校的校本教材也要体现我们的地方特色。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造了极富内涵的赣文化体系,成就了一代代精英和豪杰。我们应该从认识家乡音乐出发,让学生们学习家乡音乐、亲近本土文化,感知乡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江西兴国山歌《十送红军》,就表达了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兴国是山歌之乡,70年前,兴国出现了大量的送红军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十送红军》。歌曲再现了当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告别了中央苏区的红色根据地和鱼水情深的乡亲们,踏上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悲怆历史画卷。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我们生活在南昌,深受群众喜爱的南昌采茶戏不能不知。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南昌采茶戏,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2007年,被列入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塔城乡凤岗村岗下刘家的刘红元等村民最早创作而形成,原称茶灯歌,是在茶馆中供人消遣的民间小调。1952年改名为采茶戏,表演时增加了二胡,形成了音乐伴奏,深受群众喜爱。凤岗采茶戏剧团1958年成立,1959年南昌县组建采茶戏剧团,凤岗村剧团几乎原班人马(包括道具)抽调到县剧团,为南昌采茶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凤岗村是南昌采茶戏的发源地。
南昌采茶戏著名的传统剧目有《方卿戏姑》、《金莲送茶》、《渔网会母》等。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我们的克州班同学就来自这里。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好象一只昂首而立的大公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正处在这高高翘起的公鸡尾巴上。头枕帕米尔高原,足跨塔里木盆地的克孜勒苏自治州被称作“万山之州”。居住在这里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满、乌孜别克、塔塔尔等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也不妨通过一两曲,“窥一斑而知全豹”。
《青春舞曲》是王洛宾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整理创编的。它的曲调欢快、活泼,歌词也寓意深刻,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阿拉木汗》以双人边歌边舞的形式,赞美像鲜花般美丽的阿拉木汗,一问一答,活泼而风趣。
这本音乐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艺术教育陶冶全体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品位,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理解、热爱之情及发扬、振奋之志。
当然,校本音乐教材的开发和编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课题,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直至使她能真正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热爱音乐!并让这种爱成为同学们积极投入生活的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