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教材

高中音乐第二单元第五课“音乐作品的个人风格”教材分析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人教社》

教学目的

一、通过听赏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两位代表人物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两部代表性交响乐作品----《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和《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使学生对作品中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有所认识。

二、通过第三、第四及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即使是同一时代、同一国家或民族的音乐作品,由于创作者在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和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其作品的风格也各具特色。因此,学生在欣赏音乐之前,不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民族背景,还须对作曲家的个人背景做到“心中有数”,以能更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欣赏音乐。

教材分析

一、交响曲简介

大型乐曲体裁,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各乐章的特点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充满戏剧性。全部音乐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的对比和发展上。

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其内容往往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考有联系,结构是二部曲式、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中速,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在古典交响乐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绘闲暇、休息、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其结构大多是复三部曲式。

第四乐章:非常快速,常常表现出生活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生活、风俗的场面和人民胜利的节日图画。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结构。

交响曲的乐章、形式并不是固定的,它根据作曲家的创作要求和作品内容而定,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有四个乐章,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有五个乐章,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

二、选听曲目介绍

1.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

( 1)欣赏指南

《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系奏鸣曲式结构、极快板、 g小调、22拍子。没有当时习用的慢板引子,一开始就是快速的主部主题陈述。这个主题以不断反复的半音进行和随后出现的上行跳进(见下例“★”号处)为其旋律特征,主题音乐流畅如歌并富有激情:

在主部变化反复之后出现的“连接乐句”情绪激动而有生气:

展开部主要用主部素材加以变化,衍展而成。使用了频繁的调性变换,以营造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

再现部属变化再现,与呈示部的区别主要在于连接部有了较大发展。最后,本乐章结束在热情的尾声中。

( 2)作品风格简析

从整体来看,这一乐章的音乐情绪激越、明朗。但如果分析一下两个主题(主、副题)的旋律进行(以半音级进下行为主),却不难发现隐含其中的悲伤因素,这也正是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典型特征。

第一主题以半音下行为主,伴随着中提琴的震音,表现的是一种痛苦、哀叹的情绪,具有丰富的心理和情感内涵。第二主题也是以“叹息”音调构成,拖长了时值的连续半音下行,暂时没有律动音型的伴奏,更富有哀叹的情调。这个乐章的其他部分(如奏鸣曲式的结束部、展开部)中,也充满了“叹息”音调的呼应和模进展开,充分揭示了这个音型的巨大表情特征,仿佛是作者对人生的苦苦思索和奋力抗争,音乐在激情中含悲怆因素,在欢乐的基调中隐含悲哀的情绪。

( 3)作曲家的思想性格简析

通过聆听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深深感受到他的心灵是宽厚、淳朴的,他很少想在作品中留下自己不幸生活的痕迹,而只求在艺术里奉献给人们一颗赤诚的心灵。

莫扎特又是个隐忍、宽恕的天才,在他的音乐里,人们听不到命运的叩门声,也看不到人生苦难的烙印。他把生活的辛酸置之度外,而以一种乐天的态度,让自己的艺术永葆安详、温柔的面貌,不让眼泪把它打湿。听了莫扎特这部《第四十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我们不难体会被称为“含着眼泪的欢笑”的莫扎特艺术的魅力。

说莫扎特的音乐里没有痛苦和疑问又是不全面的,《第四十交响曲》中半音级进下行的“悲哀”音调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但莫扎特向往未来,他不在意眼前生命的苦乐,而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生命的欢乐上。因为他深信:爱,是艺术的终极目的。

2.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

( 1)欣赏指南

这一乐章系奏鸣曲式结构,明亮的快板,四二拍子, c小调和bE大调。

乐曲开始,在 c小调上由弦乐和单簧管强奏出一个富有动力感的音型。作曲家本人曾把这个音型形象地比喻作“命运的敲门声”。这是贯穿整个第一乐章的基本音型,它推动着音乐不断发展,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主部主题激昂有力、勇往直前,表达了贝多芬向封建阶级等一切恶势力和生活强加于他的不公正待遇英勇挑战的坚定信念。

接着,这个音型在大管和大提琴的长音衬托下,在弦乐组之间迅速轮回模仿。突然管乐进来了,问句结束在有力的属和弦上;答句的开始是全乐队的齐奏主题,轮回模仿后,弦乐上出现音调尖锐的二度模进,增强了音乐的气势。

在全乐队强奏的连接部之后,是具有对比性的副部:先是在 bE大调上由圆号吹出一个号角式音调作为连接,然后引出一个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显然,号角声的节奏来自主部主题,而副部主题是在号角声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具有英雄的性格,表达了人民对斗争的胜利信心。在副部主题的重复和发展中,低音弦乐演奏的类似主题的音型,经常伴随出现,相隔的时间越来越短,推动着音乐前进。然后,这两个主题汇合在一起,形成充满着蓬勃豪放气质的结束部。

展开部是主部主题和副部的号角声的进一步变化发展,音乐巧妙地使用了模仿、对比复调的手法,频繁的转调,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

再现部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这一乐章庞大的结尾中,两个主题融合一起,音乐的气势锐不可当,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心。

(2)作品风格简析

《第五交响曲》是一部充满哲理的音乐作品,充满了英雄主义精神。这里的“英雄”不是英雄个人形象的刻画,而是与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那就是“通过斗争,获得胜利”。

《第五交响曲》也鲜明地流露出贝多芬个人的艺术风格。它形象生动、层次清晰、情绪激昂、气魄恢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部作品,贝多芬在交响乐的创作上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新,他使交响乐的庞大结构服从于一个中心思想,赋予交响乐以浑然一体的雄伟气魄。

(3)作曲家的思想性格简析

贝多芬在一次回答他的学生提问时说:第一乐章表现的是“命运的敲门声”。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能把生命活上几千次该有多美啊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味出贝多芬那不屈不挠的坚强个性,他不甘心做命运的奴隶,坚信光明一定能够战胜黑暗,并为之付出顽强的努力。

教学建议

一、在听赏作品之前,建议教师精炼介绍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思想性格上的特征。

二、在听赏过程中,建议教师在主、副题及段落的明显结构处向学生做出提示,以使其听觉思维能够跟随乐曲的发展顺利进行。

三、为“课后练习与思考”作准备,建议教师把主、副题抄在黑板上 (或打印出来),以供学生反复唱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