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人教社》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使学生能够了解一些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二、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各种基本表现要素的形态及其运动和组合形式,培养学生准确理解音乐情感表达的能力。
一、关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是: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声等。旋律:一连串乐音的有组织地进行,一般处于多声织体的上方声部,它包含有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调性等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旋律的音域取决于演唱的人声声部或演奏的乐器。传统的旋律都是通过把某一调式体系所包含的乐汇加以运用处理而成,跳幅不大,而且,除非是为了特殊的表情目的,否则旋律最后的音总是结束在主音上,因此它们的调式或调总是可以判明的。
在现代音乐中,旋律的概念有很大变异,它不一定就是一个可以立刻记得住、能够琅琅上口的“曲调”,它可能有很大幅度的跳动。但是,听多了、熟悉了就会理解,实际上许多“非曲调性”的现代旋律,是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的。
例如,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主题:
和声:和弦的结构、进行和关系。和声的单位是和弦。和声“进行”的最小因素由两个和弦构成。在大小调体系中,主和弦(Do、Mi、Sol或La、Do、Mi)是调式的和声中心。当它的前面是属和弦(S0l、Si、Re或Mi、#S0l、Si)时,它的主和弦身份十分显著;当它的后面是下属和弦(Fa、La、Do或Re、Fa、La)时,则有力地加强了对调性的肯定。
这三个和弦是一个调的主要和弦。由于它们之间包含音阶中所有的音,因此足可以为任何保持在这个调内的旋律配置和声。传统的和声语言是:主(Ⅰ级)----下属(Ⅳ级)----属(Ⅴ级)----主(Ⅰ级)。
节奏:音乐中音符时值长短的模式。节:长短之别;奏:有章法地发生、实现。音乐的节奏是指声音的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的组织形式。节奏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它可以表明乐曲的风格,如进行曲、圆舞曲等。
节拍:由拍子的数量、拍子的时值和重音所决定的一种节奏的骨架,是音乐在小节和乐句中的划分,在歌曲中长短音节的模式。传统音乐中常常使用有规律的节拍单位,节拍变换的频率较小,而在某些现代音乐中,各种节拍的模式往往是交替使用。
速度:音乐进行的步伐。速度大致分为快速、中速、慢速。在音乐表现中,一般表现激动、欢快的情绪是用快速;表现平和、抒情的情绪是用中速;表现挽歌、沉重的情绪是用慢速。所以,音乐的速度与音乐的表现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力度:音乐表现中的强弱程度,利用力度变化,可使音乐获得鲜明的艺术对比,使音乐形象生动逼真。
力度标记:
音色:音的色彩或性质。音色是声音最直观的现象之一,也是音乐表现的手段之一。如:在演唱或演奏中的“连贯的”、“短促的”或“强的”、“弱的”;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不同音响;各种特殊技巧所表现的特色音色等。
二、作品简析
1.《喜洋洋》:刘明源作曲。
《喜洋洋》创作于1958年,全曲是ABA的结构。
第一段的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作者以两个笛子声部的重叠、顿音和加花的手法,充分发挥了原曲轻快活泼的特点,并增加了热情洋溢的气氛。
谱例
第二段的主题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作者保持了原曲舒展的特点,将上下两句发展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笛子、二胡与板胡以各种技巧装饰旋律,木鱼则以规整的节奏衬托曲调,欢喜的乐声犹闻在耳。
谱例
第三段是A段的完全再现。
2.《江河水》:原为辽宁南部鼓吹乐曲,后由鲁丁编曲为双管独奏曲,民族乐队伴奏。全曲由引子和三个段落组成,手法简练,感情深刻。第一段旋律凄凉悲愤,系由辽南鼓吹乐笙管曲曲牌《江河水》发展而来。
谱例
第二段音调平稳,力度较弱,与第一段形成对比,乐曲宁静而深沉,好似人们在苦苦思索遭受苦难的原因。
谱例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从演奏力度和速度上,更加突出悲愤的情绪。此曲也被黄海怀移植为二胡独奏曲。
3.《霍拉舞曲》
霍拉是一种罗马尼亚民间舞蹈,跳霍拉舞是罗马尼亚人在婚礼或节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一种大众化娱乐形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了巴尔干地区人民开朗、欢乐、热爱自由的性格特征。
舞蹈由青年男子搭肩成行开始,接着女子参加进来,然后是已婚者,最后是老人。大家连成一个圆圈,向前一步,退后一步,向左三步,向右五步,如此反复进行,使圆圈逐渐逆时针旋转;间或向中心聚拢,然后散开还原队形,参加者可达数百人;往往可持续舞蹈数小时,直到尽兴。
罗马尼亚作曲家经常从霍拉舞曲中吸取素材,采用其特有的节奏、速度以及音乐风格进行创作。第尼库的《跳跃的霍拉舞曲》就是一首备受人们欢迎的作品。这首作品为四二拍,活泼的快板速度、结构为单三部曲式。结构图式为:。其中A段由一系列快速流动的音流采用断奏、颤音、装饰音等演奏手法构成。开头由三个音半音级进到颤音演奏的长音上,拉开了舞曲的序幕;随后是一串跳跃的下行级进,音乐活泼、热烈;接下来的重复句音域更宽,情绪也更为奔放。B段的音乐具有浓郁的东欧民间色彩,连续不断的变化音以及上下环绕的旋律特征使音乐充满情趣。最后是A段的再现。
4.《葬礼进行曲》由三个段落构成:
引子:采用号角性的材料、铜管的音区,使音乐具有号召力。同时,单一的节奏型,又使音乐简练而肃穆。
第一乐段:是平行乐段,旋律线条下行,产生哭泣音调。开始的声部浓厚,临近结尾时声部逐渐减少,力度减弱,产生戏剧性效果。
第二乐段:浓浓的和声.单调的节奏,营造了沉重的音响。然而,音调却是不断向上模进,以及强调e小调的属音,造成强烈的期待感,使阴沉哀伤的音调增加了蓬勃发展、积极冲动的戏剧性因素。
第三乐段:在用引子材料作成的连接部之后,音乐进入了使主题回归的再现段落。这个再现段是一个有变化的再现,尤其是在和声配置上与第一乐段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引进并强化向平行大调离调的和声来改变音乐的性格。这些变化处理使再现段音乐体现出动力化的功能,以此来表现悲痛后的力量所在。同时,本乐段的中声部也有较大的扩充,在下属调性上与引子的节奏型综合,使音乐结束在深沉的气氛中。
教学建议
一、简明扼要地向学生讲解旋律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作用。
二、《喜洋洋》《江河水》均为三段体,然而所表达的音乐情感却各不相同,应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引导并引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三、在《葬礼进行曲》中,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及其运动和组合形式的手笔不一,各自有其独到的用语方式。前者旋律、力度起伏大,节奏、速度变化多;后者旋律、力度起伏小,节奏、速度变化少。在教学中,只需作简单介绍,不必生搬硬套给学生。
四、要求学生背唱本课摘引的《喜洋洋》两段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