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材

音乐新教材的教学和使用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嘉善中小学艺术教育网》

一、理解教材,开发教材

1 .比较学习,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2 .课堂教学内容应丰富多彩。

3 .不同的教学内容组合,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也不同。

例:

二、新的学习方式,涉及学习的三个方面

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1 .动机与态度:被动→主动→自主

2 .教学方式偏好:传授与接受→乐于接受

3 .教学环境偏好:个人→合作

这三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互不相融的。

学习方式必须为内容服务,选择有效的教育行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旋律是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旋律,学生在表现体验中应表现旋律的要素。

三、怎样对待知识与技能

1 .降低技能难度,针对不同内容和难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2 .培养对音乐兴趣与爱好是音乐教育的超级任务。

3 .熟悉的音乐容易产生兴趣与感情,发挥音乐弥漫性的特征,强化学生熟悉音乐。

4 .通过提高学生的表现技能和欣赏能力,持久的发展对音乐的兴趣(不是指一般的接触),通过高品位审美要求的同时,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趣味。

四、关于识谱教学

绝大多数人在有重型之年是不依赖乐谱来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

1 .识谱依然是我们音乐教学中较为重要的基本技能。

2 .识谱和学说义务兵原理基本一致。

3 .学习识谱的过程和方法: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识读唱名→按节奏唱唱名→独立识谱(当学生能完整唱一段乐句后,再采用视谱教学法)。

五、音乐教材呈现方式的新变化

同传统的音乐教材不一样,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变化。

以往的教材,基本上是从学科出发,按照学科体系构建和编写。其着眼点是“教”,主要是给教师用的,并未体现“学生用书”的特点。面对既不识谱又不认字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过去许多教材从第 1 册开始就呈现出大量乐谱就是一个典型现象。这种无视学生存在,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教材呈现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只能在被动的状态中学习,并对教材产生一种难以认同的逆反心理。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将课本设计成真正为学生所用,同时兼顾教师使用的教学文本,是音乐教材建设上的一个成功范例,是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突破。以第 1 册为例,图谱的设计与运用和赋予插图以新的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变化。毫无疑问。采用图谱的形式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完全适应了孩子的学习心理,学生对其喜爱是必然的。而插图一改以往的配合作用,从附属的位置提升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位置,变成一种学习内容或活动的图示,以引起孩子们的想象和思考,确实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设计。

此外,“以审美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线,以音乐为基点”的教材编写思路,从内容到结构均呈现出一种新的构筑。无论是单元的人文主题(例 13 册的“天山之春”、“欧洲风情”、“金色乐章”等),或是课本的活动板块(如 13 册的“音乐是我的好朋友”、“音乐小网站”、“我们心爱的歌”等)都离孩子们很近,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完全是从学习者的视角来设计的结晶,体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

如果说音乐课程理念的变化将会带来音乐教学方式的变化,那么,音乐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必将引起音乐教学设计的新变化。

六、音乐教学设计的新变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设计,以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进行组织,其“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维度均带有浓厚的“学科本位”和“教师中心”痕迹。诸如“教学目的”是设计“教什么?”、“教会什么?”和“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教学重、难点”是设计“怎样分解和处理知识与技能”;“教材分析”则是对音乐作品的肢解;“教学过程”更是层层构筑对教学结果的追求与设计等等。

而新的教学设计则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新的变化:

1 .教学目标。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如《动物说话》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分别设计为:( 1 )对描写小动物的歌曲或乐曲感到有趣,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聆听和演唱《动物说话》,表达对动物的爱护之情,探索并运用不同声源创编简单节奏,表现神态各异的小动物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3 )能准确地朗读歌谣,读出二拍子的强弱,认识木鱼、碰钟,并能用其为歌曲演唱伴奏(知识与技能目标)。这种设计,对学习者来说,目标清晰、明确、具体、突出和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当然,三种目标维度并不能完全截然分离,更多的时候是融汇在一起的,尤其是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中呈一条暗线分布,这不仅突出了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素,同时也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更加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一点无疑是音乐课程改革所期望的。

2 .教学过程。同以往“教学过程”最本质的不同,是新的教学设计视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之一,因而更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动物说话》正是依据新课程理念,站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符合音乐审美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头至尾,贯穿着浓郁的情境,清晰地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当然,由于对新课程与新教材的理解尚需一个过程,因此《动物说话》教案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教学设计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教师对课程理念、实验教材的理解会进一步地加深,并必将会涌现一批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趋势。

七、注重审美性,回归音乐教育的本质

实验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学习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充分考虑到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和学生的特点。在学习单元的组合上采用了“专题组元”的新思路、方法(即以一个主题组织教材内容),单元主题设计得丰富多彩,富有童趣,仅从一个个以儿童口吻命名的题目就可见一斑,如“好朋友”、“快乐的一天”、“祖国您好”、“小精灵”等。在具体内容选择上更上作了充分的考虑,使学习过程成炎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歌谱的学习历来是个争议较多的话题,实验教材在这方面可以说探索出了一种很好的办法。首先是不过早地学谱,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领略和感悟音乐的整体美,到了第二册第 8 课才出现歌谱的雏形:“ sol ”和“ do ”。在此也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先学“ 5 ”、“ 1 ”的唱法,不急于出示其简谱形态,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唱准其音高,还出示了楼上楼下两个孩子(分别代表“ 5 ”和“ 1 ”)打招呼的图画,使其视觉上直观的高低帮助学生对音高的掌握。其二是运用图形谱,图形谱的设计除了考虑音高的节奏外,还与歌词内容相吻合,如第一册《其多列》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在弯弯曲曲的“山上”,有一棵棵“竹子”,卡通小人正在行走或奔跑。“山”用五条颜色不一的线画成,酷此五线谱,“竹子”是小节线,随着歌曲节奏的变化,“小人”之间的距离也不相同,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学习,为今后学习五线谱进行了铺垫。

实验教材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组合,还是学习方法上,都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把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等,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

八、力求开放性,拓展音乐教育的空间

实验教材的内容是丰富而开放的。如第一册有 20 首“聆听”曲, 21 首“表演”曲,第二册有 21 首“聆听”曲, 20 首“表演”曲。其内容之丰富多彩,仿佛帮我们走进了一个个五彩斑斓的儿童音乐世界。面对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把每首都学得熟练是不大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的,这对教师如何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对教材合理取舍、灵活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第二册《跳起舞》安排“聆听”是《我是人民小骑兵》和《挤奶舞》,“表演”是《草原就是我的家》和《小松树》,描写的都有是内蒙古大草原的有关内容,像江南一带的学生对内蒙古草原不太熟悉,只要有重点地进行学习即可,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家乡的民族民间音乐内容。

实验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了开放思想,如第一册教材编入 27 首中国音乐作品(其中 6 首为民歌或改编的民歌), 15 首外国音乐作品;第二册教材编入了 24 首中国音乐作品(其中 4 首为民歌), 16 首外国音乐作品。其中既有《小松树》、《新年好》等经典儿童作品,又有《数鸭子》、《你的名字叫什么》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编者以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很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一般、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使用权我们广大师生得以在多姿多彩的音乐海洋中学习、徜徉,享受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九、增强实践性,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实验教材非常重视这一点,在欣赏、唱歌及其他音乐活动中都创设了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获得体验的平台和载体。

在第一册《好朋友》中,教材上的歌曲是《你的名字叫什么》,这首歌从内容上就十分符合一年级新生之间急需互相了解、沟通的心理。书上呈现的画面也童趣十足:一个个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我叫……”在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地被诱导着参与歌曲学习,争相唱着向同学介绍自己,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的投入,与音乐似已融为一体,获得了参与的快乐。

又如第二册第 9 课的“聆听”是《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书上呈现的充满稚气的图例中除了小朋友洗衣服、拍苍蝇、拖地板外,还有一位小朋友咬着手指头在想:“我还会……”。画中蕴涵着编者的意图:不要拘泥于书上或歌词中已描写的内容,应鼓励学生在音乐中放飞心灵,大胆想象,积极创编,在实践、创造中感悟音乐,走进美妙的音乐殿堂。

此外,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编创与活动”,每册最后设立了“游戏宫”(第一册为“欢乐游乐园”,第二册为“愉快的夏令营”),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分层参与、实践音乐的机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