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材

新课新教材、新教学设计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嘉善中小学艺术教育网》

一、音乐课程理念的新变化

课程式的本质是什么?是知识?当传统的课程观将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时,其理念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系列的“学科本位”烙印:课程从相应的学科中选择,按照学科体系与逻辑进行组织,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加以编排;课程凌驾于学习者之上,是客观的、即定的、静态的,要求学习者服从课程,被动地接受课程等等。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人本位”的课程观不同于“学科本位”课程观那种强调课程本身的严密、完整、系统和权威性,忽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过程,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正视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的接受活动为课程。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的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的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观,不仅是对传统课程观的批判与反思,更是一种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建设成果,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和研究。

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是《标准》的基本精神之一。如《标准》在“课程性质”定位上所述:“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因而,“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标准》所阐述的 10 个基本理念,更是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在不同侧面上,均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 ----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终生享受音乐 ----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使每一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音乐中受益 ---- 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 注重个性发展;

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 重视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 鼓励音乐创造;

开拓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 提倡学科综合;

增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 弘扬民族音乐;

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 理解多元文化;

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 ---- 完善评价制度。

因此,新课程级音乐教学最根本的变化是学生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也是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音乐教材呈现方式和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是必须的,而且至关重要。

二、音乐教材呈现方式的新变化

同传统的音乐教材不同,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变化。

以往的教材,基本上是从学科出发,按照学科体系构建和编写。其着眼点是“教”,主要是给教师用的,并未体现“学生用书”的特点。面对既不识谱又不认字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过去许多教材从第 1 册开始就呈现出大量乐谱就是一个典型现象。这种无视学生存在,不考虑学生如何学习的教材呈现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只能在被动的状态中学习,并对教材产生一种难以认同的逆反心理。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将课本设计成真正为学生所用,同时兼顾教师使用的教学文本,是音乐教材建设上的一个成功范例,昌音乐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突破。以第 1 册为例,图谱的设计与运用和赋予插图以新的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变化。毫无疑问。采用图谱的形式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更重要的是完全适应了孩子的学习心理,学生对其喜爱是必然的。而插图一改以往的配合作用,从附属的位置提升为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位置,变成一种学习内容或活动的图示,以引起孩子们的想象和思考,确实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设计。

此外,“以审美为中心,以文化为主线,以音乐为基点”的教材编写思路,从内容到结构均呈现出一种新的构筑。无论是单元的人文主题(例 13 册的“天山之春”、“欧洲风情”、“金色乐章”等),或是课本的活动板块(如 13 册的“音乐是我的好朋友”、“音乐小网站”、“我们心爱的歌”等)都离孩子们很近,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完全是从学习者的视角来设计的结晶,体现了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

如果说音乐课程理念的变化将会带来音乐教学方式的变化,那么,音乐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必将引起音乐教学设计的新变化。

三、音乐教学设计的新变化

传统的音乐教学设计,以知识体系和学科逻辑进行组织,其“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等四个维度均带有浓厚的“学科本位”和“教师中心”痕迹。诸如“教学目的”是设计“教什么?”、“教会什么?”和“通过教达到什么目的?”;“教学重、难点”是设计“怎样分解和处理知识与技能”;“教材分析”则是对音乐作品的肢解;“教学过程”更是层层构筑对教学结果的追求与设计等等。

而新的教学设计则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新的变化:

1 、教学目标。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体现了从“教师中心”到“学生本位”的转变。“教学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来设计目标要求及目标水平。如《动物说话》一课中其教学目标按三个维度分别设计为:( 1 )对描写小动物的歌曲或乐曲感到有趣,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 )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聆听和演唱《动物说话》,表达对动物的爱护之情,探索并运用不同声源创编简单节奏,表现神态各异的小动物形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3 )能准确地朗读歌谣,读出二拍子的强弱,认识木鱼、碰钟,并能用其为歌曲演唱伴奏(知识与技能目标)。这种设计,对学习者来说,目标清晰、明确、具体、突出和强调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当然,三种目标维度并不能完全截然分离,更多的时候是融会在一起的,尤其是知识与技能在教材中呈一条暗线分布,这不仅突出了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因素,同时也使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更加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一点无疑是音乐课程改革所期望的。

2 、教学过程。同以往“教学过程”有最本质的不同,是新的教学设计视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之一,因而更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动物说话》正是依据新课程理念,站在学习者的视角,围绕本课三个教学目标,设计了符合学生生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符合音乐审美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头至尾,贯穿着浓郁的情境,清晰地展示出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当然,由于对新课程与新教材的理解尚需一个过程,因此《动物说话》教案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教学设计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教师对课程理念、实验教材的理解会进一步地加深,并必将会涌现一批充满新意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种趋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