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教材

湘艺版小学音乐实验教材导读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仙桃教研网》

下面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湘板小学音乐实验教材的特点。

一、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现代教育的归宿。在教材编写中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在教材的形式上、风格上定位于生动有趣的儿童读物。我们请在国际上获过大奖的儿童画画家,创作了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生动、绘制精美、极富特色的儿童画贯穿教材,从封面设计到人物形象、活动场景以及小标图、版式等都进行了精心策划和编排。我们还有一种别具风格的插图,学生感到特别的亲切,那就是教材中儿童舞蹈、游戏、表演的画面,采用的是在前期实验中拍摄的学生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还起到了一种示范的作用、榜样的作用,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去实践、去创造。教材中儿童画与的儿童照片结合,令人感到既生动有趣又倍感亲切。因此,小学生拿到教材就喜欢它、情不自禁地翻看它、学习它,把它当作自己心爱的读物。同时,教材中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插图还是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有的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解释的说明图,有的是化解音乐知识难度的示意图,有的是对学生表演、游戏和活动起示范作用的提示图等等,这些插图的运用非常巧妙,令人喝彩。

其次在语言风格上,采用简练的亲切的对话方式,这是湘版教材突出的特色,彻底改变了以往教材严肃的、命令式的语气。我们设计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中高年级还增加了小博士,它们贯穿在教材之中,活跃于师生之间,用鼓励性、启发式的语言和儿童进行亲切平等的对话,将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引导学习的方法和学生的感悟,都隐含在小精灵的飞来飞去之中,隐含在这种有趣的交流之中。这种新的教材语言设计,使儿童感到有一个亲密的伙伴在陪伴着他们学习,不由自主地和教材对话,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同时使课堂上有一个充满情趣的道具,暗示着教师角色的转换,让音乐课堂上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快乐。

2、将引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重要位置。

从教材的呈现上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鼓动性很强的小设计,目的在于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些设计采用启发性、提示性的语言,并配上生动有趣的小插图。如:一年级上册《谁的歌儿多》,设计的学生旁白,体现了积极的、主动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即“让我来”、“我先唱”、“我能行”,《什么动物出来玩》中“我能唱新歌词了,你会吗?”教材的插图非常生动,孩子们的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小鸟、狮王》中的“我学小鸟飞”“你来演狮王”着重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二年级下册《小乐器讲故事》中“你还能加上自制的小乐器,将故事讲得更精彩吗?”这是在启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3、活动设计联系学生现实生活,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中低年级的每册教材中都有计划的安排了集体舞的学习,如:一年级的《火车来了》、《雁儿飞》,二年级的《好朋友》、《快乐小舞曲》,三年级的《我们大家跳起来》等,旨在以群体活动的形式,促进学生愉快的交往,情感的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二年级下册《南极电波传北京》、五年级的《给下载的音乐存档》,把枯燥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体现现代人情感交流方式的趣味性活动。三年级下册《母子情》中“献给妈妈的爱”;四年级下册《家》中“请贴上你家的全家福照片或画上你可爱的家”并填上你爸爸妈妈的生日。五年级上册《快乐的队日》,提示学生走出校门,为社区服务等。这些活动设计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走出了狭隘的知识技能学习的小圈子,进入广阔的真实的生活情境,充满着爱的真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4、创设自由探索情境,激活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

创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创造性发展的价值”,“鼓励音乐创造”列为音乐教学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还拓展了“创造”这一新的教学领域。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于音乐独特的魅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质,是新课程中音乐教学重要的学科特点。湘版音乐教材在编写中积极主动地实践“创造”这一新的学科价值观,展现新的教学领域,并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如:《做一做、敲一敲》《风雨雷电的故事》《小乐器讲故事》,这些情境性学习活动,是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冲动的最佳场景,是体现创造领域的最佳学习情境。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如鱼得水。又如:《两只小耳朵》、《飞呀飞》为歌曲即兴填词,还有选择打击乐器和节奏为演唱歌曲伴奏、童话音乐剧表演策划、即兴接唱等等,都给师生尽量留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

二、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强化审美体验功能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过程,音乐教材则是呈现美的载体。湘版教材不仅在形式上注重学生的审美趋向,更主要的是将审美这一本质特征,渗透在教材编写的方方面面。

1、构建了“情境主题统整小单元综合”的新形式。

采用情境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学科知识体系编写教材的严肃面孔,构建了新颖独特的、反映学生兴趣爱好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主题,力求通过生动活泼、丰富有趣、充满想象的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每一课都创设了轻松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营造了一种的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审美氛围。根据儿童的兴趣容易转移、概括性差的心理特点,我们采用了主题集中、内容精巧的“小单元综合”结构,根据情景主题及音乐活动的需要,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内容。低年级每个单元二至四个版面,中高年级一般四至六个版面,这种“情景主题统整小单元综合”的教材结构,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情景主题,又便于教师驾驭教材。如:低年级的《农场的早晨》、《玩具音乐会》,中高年级的《家》、《红土地的歌》等等。

2、重视音乐实践,展现课程标准的新领域。

音乐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是实践的艺术,音乐学习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重视音乐实践”是音乐教学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而且在课程标准中拓展了“综合艺术表演”这一新的教学领域。这一领域反映了音乐学习的特点,是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深刻审美体验的有效途径。为此,湘版教材在综合艺术表演教学领域中,作了独到的、系统的、富有创意的安排。

一是丰富和拓展了唱游的形式与内容。唱游是儿童得心应手的学习音乐的方式,也是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挖掘和整合了以往唱游教学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唱游的形式与内容。在低年级系统安排了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音乐游戏等多种唱游活动。律动可以与歌曲、乐曲、情境结合等多种方式灵活安排。如:《什么动物出来玩》,是与歌曲结合的律动;《玩具兵进行曲》是与乐曲结合的律动;《摘果子》是与情境结合的律动等。在中高年级还设计了与歌曲演唱结合的声势活动,这是在风格上、情趣上适合中高年级孩子的律动,如:《海娃的歌》、《邮递马车》等,还有在四年级的《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歌曲中,启发学生为歌曲设计韵律操是运动型的律动。

游戏要体现趣味性和活动性,使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技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我们将音乐游戏的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活动性音乐游戏,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培养其韵律感及动作的协同性。如:《小松鼠钻树洞》、《阿西里西》等(录像课片断三分钟)。另一类是知识性游戏,将音乐知识、技能与游戏情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自然而然的、轻松愉快的获得知识技能。如:《小熊找家》、《我的朋友就是你.》、《南极电波传北京》、《跳格子》、《唱唱跳跳》、《找邻居》、《碰碰对》等。

音乐戏剧表演是在歌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选择需要特定场景的,有简单情节的,有多个人物及性格特点的歌曲,进行场景、角色、道具的设计,使其具有戏剧的雏形,给学生进行表演。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表演,每个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如:低年级有《小青蛙找家》、《迷路的小花鸭》、《好娃娃》、《大鹿.》等。中高年级有《小猫钓鱼.》、《两只小山羊》、《乌鸦与狐狸》和《渔夫与金鱼》等。这种综合艺术表演的形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参与表演的积极性非常高,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艺术表演兴趣与能力的最佳方式。另外,唱游中的集体舞也是湘版教材综合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

二是从多个侧面融入综合艺术表演内容,提供多彩多姿的艺术实践机会。在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有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结合的歌舞表演,如:“打花棍”、“手绢舞”、“踢踏舞”、“敲碟子”、“秧歌舞”“傣族舞”等;还在一至十二册的学期复习中,以综合表演的形式进行,强化了“综合表演活动”。如:《音乐夏令营》、《音乐城堡》《音乐万花筒》《音乐七巧板》《新年音乐会》等。

3、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歌唱的快乐,用歌声表现美、创造美。

歌唱是最动人的、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歌喉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得天独厚的乐器。唱歌是小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方式,是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的主要手段。为此,湘版教材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歌声的美、体验歌唱的快乐,启发学生在歌唱中相互倾听、配合默契,用自己的歌声表现美、创造美。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我们就让学生试着在单声部民歌中加上一两个和音,如:《布谷》《太阳》这两首民歌;三年级采用很容易演唱的填充式的二声部歌曲《月圆曲》《梦之船》;四年级采用第二声部旋律性强的经典歌曲《清晨》《可爱的家》《西风的话》;五年级还安排了二声部、三声部的卡农歌曲《美妙的歌声》《美丽的黄昏》;这是使学生获得美妙的合唱体验的简易可行的方法。再如四年级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启发学生依据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运用学过的力度、速度等音乐知识,进行歌曲的艺术处理的创造与表现活动。

发声练习是以往教学中的老一套,有专业化训练之嫌,新教材能不能有发声练习呢?当时大家都有顾虑。湘版教材作了独到的处理。如:三年级的《风儿的歌》、四年级的《月亮》、五年级的《春风与布谷鸟》、六年级的《吉哟》,这些短小、美妙的作品,是编写组专为教材创作的。这些作品有别与专业化的发声练习,注重声音的表现,与情境主题融为一体,趣味性强,富有美感,兼有声音训练指向性,是引导学生体验歌唱的乐趣、学会控制和运用自己的歌喉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

三、提供丰富的人文环境,多层面地体现综合理念

综合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提倡学科综合”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并说明“音乐学科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为此,湘版小学音乐实验教材力求紧扣课程标准,从多方面体现综合理念。

1、注重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

我们采用情境性、趣味性的活动,巧妙地将音乐学习的多个领域综合在一起。如一年级上册的律动表演活动《爷爷、爸爸和我》,走步是儿童在生活中随时可以观察到的、生活素材最多的一种律动,教材为这一活动专门创作了一首歌曲,其中融入了爷爷、爸爸和小朋友三种人物的性格,用三种不同的节奏表现,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随着音乐配上不同人物的走步姿态。在前期实验中,这一活动有趣极了,孩子们多么活泼、多么快乐,节奏把握得非常准确,模仿爷爷、爸爸的走步惟妙惟肖。假如采用以往的念节奏、拍手的技能训练方式学习节奏,那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还有二年级下册中结合民歌《布谷》和《太阳》的学习,将民歌的学习与读谱和柯尔文手势的学习以及多声部歌唱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为一种丰富的、积极主动的、体验式的综合性学习。

再如三年级上册的土家族民歌《乃哟乃》,要求采用唱唱歌、唱唱的自主学习方式学习这首民歌,学吹竖笛“1、5”两个音,学会了就给演唱《乃哟乃》伴奏。这种综合性学习给学生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学读就能够自己学唱歌,学竖笛就可以为别人唱歌伴奏,学习变得有意义了,不是为读而读,为吹竖笛而吹竖笛的机械的技能训练。有意义的学习使儿童获得了成就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器乐演奏的这一教学领域,我们注重学以致用的综合性学习的方式。三年级开始学习竖笛,四年级再加入口琴的学习,便于各地的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简易乐器,当作学具运用与音乐学习之中。学会一、二个调的指法,就可以为歌曲演唱伴奏、可以吹一吹喜爱的乐曲主题,还可以在合奏中演奏一个声部。这种处理降低了器乐学习的难度,丰富了课堂又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强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又有很强的适用性和灵活性。

2、以音乐为主线构建起与姊妹艺术的联系。

以往的音乐教材以学科为中心,紧紧围绕唱歌、欣赏和基础训练编写教材。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学科中心,建立横向联系。湘版教材将封二、封三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建立了音乐与诗歌、美术的综合学习园地。一至三年级编入了儿歌配画,四至六年级是唐诗、宋词配画,这些儿歌、诗词中都隐含了自然音响与音乐中声音的描述或者是模拟,生动而有趣的画面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这种诗、歌、画的融合,使音乐的学习更加具有文化艺术的内涵。二年级下册的《静夜思》一课,是采用读诗、唱歌、配画的方式进行综合学习,是诗、歌、画有机结合的典范。还有六年级上册的童话故事配乐朗诵《卖火柴的小姑娘》,要求学生自己配乐进行朗诵,这是将音乐与影视配音等姊妹艺术、语文学科的表演实践活动。

3、提供丰富的人文环境,在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中学习音乐。

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刻意拓展了新的教学领域“相关文化”。这一学科新的定位,结束了将音乐学科作为术科的历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打破学科中心、摆脱专业化教学怪圈的制胜法宝。湘版实验教材在体现人文性、相关文化方面有独到的编排和精巧的设计,力求展现课程标准的新内涵。如:三年级的《小放牛》一课中,学习河北民间艺术活动形式,边学唱民歌“对十”边学习打花棍。《欢乐的山寨》一课中在丰富的土家族的人文情境中学习“摆手舞”。我们从四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有两个综合性单元,在特定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中学习音乐,参与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的音乐艺术活动,从而对祖国各地的音乐文化的特点都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如;四年级下册《草原上》,有卡农式二声部民歌《小黄鹂鸟》、有结合速度的感受听赏的管弦乐曲《森吉德玛》和无伴奏合唱听赏《牧歌》,还有蒙古族筷子舞的学习以及边跳边唱的民歌《大雁湖》的学习,还设计了富有草原情趣的符点八分音符的活动式学习《小马跑来了》和读唱歌与情境体验结合的综合活动《可爱的羊群》。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蒙古族文化背景中和辽阔的草原情境中展开。又如:六年级上册《西南音韵》的内容更为丰富,还设计了“云南音乐旅游”活动,要求学生自查资料在云南省地图上标出聂耳的故乡--玉溪、纳西古乐保存地--丽江和傣族音乐歌舞集中的地区--西双版纳,以及辨认两件少数民族乐器和看谁知道的云南民歌多等活动。这些活动巧妙地把音乐学习与相关文化联系起来。

四、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便于师生操作的发展性评价新体系。

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改革评价机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在教材中如何反映新的评价理念,怎样引导师生将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迅速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新课程教材编写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湘版音乐教材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新理念,首创了便于师生操作的发展性评价综合操作体系,将评价自然地纳入教科书中。根据小学不同学段儿童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内容的特点,这一发展性评价体系分学段编写了综合评价操作表。一至三年级学段题为“音乐小花在开放”,四至六年级学段题为“在音乐中长大”。其内容包括以自我评价为主的过程评价“今天的表现真棒”、“课课”和终结性评价“一期的收获真大”、“美好的感受”;;相互评价“我们班的小明星”;自我评价“我对自己说”、“给自己亮分”;四至六年级学段还有“给同学亮分”、“给课本亮分”。同时,在每册教材的多个单元中,都有引导学生开展积极评价的暗示。如;一年级上册的《开心多来咪》、二年级上册的《粗心的小画家》、三年级下册的《两只小山羊》等。

湘版音乐教材中的发展性评价综合操作体系,摒弃了仅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的陈旧评价观念。根据音乐学科是个体差异最显著的学科和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的体验,特别注重自我感受的这两个学科特点,我们采用了以自评为主、包括互、师、家长的多元评价方式。这种以自评为主的多元评价方式,凸显了音乐学科的特点,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个孩子的处境与需要,利于激发主体精神,促进每一个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不仅如此,这一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联系起来,把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态度和情感反映等,同时,利于学生认识自我、自主发展。

五、利用鲜活的实验成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湘版小学音乐实验教科书每册都配有教师用书、录音带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料。湘版教材的教师用书主要由前期实验区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担任编写工作,突出反映了编写与实验有机结合的特点。教师用书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说明、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和相关资料等四个方面。在教学内容说明中,详尽地说明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师对教材的基本特点和新的创意都有所了解。在教学建议中,汇集了众多一线教师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当前新课程改革音乐教育研究的新理念、新动向,为教师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教学设计思路。在相关资料方面,其内容包含有作品分析和创作的背景资料及作者介绍,相关音乐知识、相关文化资料以及参考书目等。另外,在每册教师用书中搜集了四至十个优秀实验课例,进一步诠释教材内容,生动地体现教材特色。同时,这些鲜活的实验课例,反映了音乐教师走进新课程的多种途径与方法,展示了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运用的策略,必将有力的促进音乐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

湘版教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音乐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共同参与设计,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中心精心制作完成的,具有导航明确、操作简便、内容丰富、图像生动、界面良好等特点。在使用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意组合和调取其中的教学资料。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包括所有的歌谱、乐曲的主题呈现,音乐知识和音乐常识等文字资料,还包括所有歌曲的范唱和伴奏音响、配画的听赏作品音响等等。同时还录制了一套质量较好的与教材配套的录音带,以供教学条件有限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使用。

这套教材的从2001年元月开始编写,到2003年11月教育部审定完毕,历时三年的时间,是时间最长、下功夫最多的一套教材。其编写的过程就是学习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过程,就是把新课程理念转换为编写思维方式的过程,也是创造性的运用新课程理念的过程。由于当时学习和理解的局限性,其中的不当之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我们将吸收各方面的建设性意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材,使湘版音乐实验教材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最受广大师生欢迎的音乐教材。

上一篇:七年级下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