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音乐家

冯子存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10-18

  冯子存先生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他独特的笛子演奏风格,他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原察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他的演奏高亢、嘹亮。他有着饱满坚实的气息;明快的音色;丰富多变的唇、舌、指、气法;浓烈炽热的地方风味并具有强烈的歌唱性,这些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冯子存以他华丽豪放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笛子曲,使人们感觉到了这一古老乐器的魅力。

  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冯子存先生为竹笛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他勤劳一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他整理改编和创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间器乐的特点和强烈的泥土气息,三十年来,创作、改编和演奏了大笛子乐曲,留下大量的独奏曲目。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他与人合作改编的《喜相逢》,不仅成为笛界的名曲,还被改编成钢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亚太音理会编入各国音乐教材。出版有《冯子存笛子曲选》。

  冯老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后,由民间艺人到国家专业演员这一变化,使他感到来得那么突然。以前求艺到处流浪,卖艺场所是山沟野台,出入于大剧场、大舞台、为国家领导人、广大工农兵学商及外国友人而演奏。这一变化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轻了,意识到自己是文艺工作者,应对人民、对历史、对艺术负责。在去工厂农村、海岛全国各地的演出时,都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1958年冯老随演出队去山西昔阳、顺县演出,每天跋山涉水70到80里,还要装台、演出、卸台、装马车和准备第二天继续行车,但他和年轻人一样,从不特殊。贫困山区每天派饭到老乡家只能吃两个糠窝窝,一顿一碗酸豆叶汤,这种生活、工作条件对他并非陌生,但对一些年轻同志来讲却是从来末经受过,不免有时情绪受到影响。于是在行车路上他为大家讲以前艺人的生活,有时还唱起"爬山调"以鼓舞士气。为照顾他年纪较大,让他坐道具车,他不坐。为他备了一头驴,他也总是让给体弱的同志骑,自己坚持和大家步行。为此大家把"冯老"叫得更亲了。

  十年动乱期间,以"战备疏散"为名冯老被迫回到老家。在逆境中,他仍保持着传统: 主动为家乡父老演奏。老年人说"吹破天"又回来了,年轻人亲眼看到了父辈们常说的"吹破天"。冯老家里成了乡亲们的俱乐部。

  1976 年冯老回到北京,参加街道工作。在凡有群众集会的场合,会前、会后都能听到他的笛声,只要有人要"冯老来一个",他就马上从袖筒里取出笛子满足大家的要求。凡冯老参加的会,到会人数最多。久而久之,年轻人发现了冯老的秘密,不论在哪里见到冯老,只要左臂不能弯曲,就一定带着笛子。1980年76岁的冯老因身体行动不便,才结束了他平凡而有意义的活动。

  笛子在中国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南宋"唱赚"中,笛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这些古人诗词描绘了鼓板和笛默契的配合。生动的演奏效果,甚至是不可缺少,但毕竟还是伴奏。宋元时期北方的"杂剧 ",南方的"南戏"、 "散曲",发展到近代的昆曲、曲艺、梆子和各种民族及地方戏的演奏,包括"二人台",笛子也还只是伴奏

  1953 年召开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大会,冯老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参加演出,他演奏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笛子独奏曲,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 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轰动了大会,轰动了北京。一时大街、小巷、工厂、学校到处都能听到的这两首乐曲,并很快流行到全国各地,这是冯老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在他的启发、影响下,笛子独奏在全国蓬勃发展、曲目也大量丰富起来,这对笛子演奏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取得成绩冯老取得的丰硕业绩。和他长期一支笛子走天下,一个人一台戏的作艺方式,雄厚的民间音乐基础,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冯老的笛子风格是在内蒙、原察哈尔北部、张宣地区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戏曲的直接熏陶下形成的,体现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语言特点。歌唱性是他笛曲的特色,也可说是灵魂。因此在学他的笛曲时,如果唱不出味道,想吹好乐曲是很困难的。 冯老平时演奏的力度是很强的,笛子到冯老嘴下要高出几十个音分,甚至半个音。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这基础上长、短、密、稀、软、硬各种花舌技巧应运而生。为了增强表现欢快、跳跃的情绪,各种吐音随之产生;为了能像唱得一样委婉、连贯,各种"滑"、"抹"、"揉"、"压"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为了使某个音产生极强的力度,他用"剁"的技法.把"飞指"和"花舌"结合一起,又出现了"飞指花舌"音;为了描写风筝徐徐下落时的情景,开发出特殊的"六孔泛音";为描写人悲痛时的哭泣,演奏出了 "气冲"音,等等。 "打"、"带"、"颤"、"增",及各种装饰音在冯老的演奏中也随处可见。根据乐曲内容不同和表现的需要,把技巧有机地寓于乐曲之中,冯老的长期演奏在这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夏至规律性的东西,这些在他后来的创作、演奏中得以充分证实。冯老对待学生是非常热情负责的,50至60年代,每天收到的信不下几十封,有时上百封,上门求教者更是接应不暇,更有不少从此走上了专业道路。随着冯老到国外访问演出和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冯老的学生遍布全国,从中央到省市,从地方到部队,从专业到业余,经冯老指点过的 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至今这些同志们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作用。 冯老七十年笛子演奏生涯,为中国笛子演奏事业开拓了新的前景,使笛子以崭新的面貌立于舞台之上。冯老几十年创作。演奏了大量的有浓郁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笛子独奏曲,不但丰富了舞台演出节目,而且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财富。像《喜相逢》《放风筝》《五梆子》《黄莺亮翅》《挂红灯》《万年红》......,至今仍为名曲在群众中传播。 冯老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笛子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各精益求精的精神,都为我们后辈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不愧为中国竹笛大师。 冯子存不但在创作、演奏、教学上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在继承传统转调法上也是极为突出的。他的有些曲子是很值得同仁们仔细研究和借鉴的,如变宫变角借字法,不同情绪乐曲用不同的调性调式,以及指法运用等等。因为这对繁荣创作、发扬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很有益处的。

上一篇:塔蒂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