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越剧

越剧灯光的发展(二)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由一般体现到专门设计

舞台灯光艺术的真正发展和提高,是在建国以后。50年代初,各剧团由私营转变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一般剧团均有2至4名专职的灯光操作、管理人员,增添了必要的灯光器材、设备,以适应和满足在演出中,对灯光艺术效能的发挥。

1952年和1955年,吴报章和明道宣进入上海越剧院,任专职舞美灯光设计,开创了越剧拥有专职灯光设计的先例。而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区(县)剧团,由于受到编制和经济能力所限,没有专职灯光设计人员。上海越剧院演出的《西厢记》、《祥林嫂》、《北地王》、《追鱼》、《红楼梦》等剧的灯光,都是通过灯光的设计,发挥了较好的灯光艺术创造,为全剧增色。

80年代以后,灯光设计进行"创意性"的艺术构思,采用多光源、多角度的"全方位"布光,运用强化的光亮,光色的反差对比效果,增强力度表现,使舞台时空呈现"流动"、"自由"、"无支点"、"无场次"、"多环境"等写意性表现。

1982年,上海越剧院演出的《汉文皇后》(灯光设计金长烈)在灯光营造气氛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受到行内外人士一致好评。此后,上海越剧院演出的《长乐宫》、《第十二夜》、《莲花女》、《魂断铜雀台》、《血染深宫》等诸多剧目中,灯光设计都发挥出无可替代的艺术创造力。例如《魂断铜雀台》"两地相思"一场,为使男女主人公在同一时间来表演相互思念之情,在舞台表现上首先用灯光切割成两个表演区,用灯光的明暗起伏,让两人来倾吐各自的相思心曲。尔后,在迷彩灯光的变幻中,让双方载歌载舞,来作心灵感应式的交流,收到较佳的艺术效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