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越剧

越剧造型的性格化与特型化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31

越剧传统戏、古装戏,在造型性格手法上,最初是继承了传统京剧绍剧的象征手法--性格脸谱化。如:包拯戏即横月开黑脸,《散潼关》中的吴汉开绍剧红脸,《叶香盗印》中的杨秀英、《双龙会》中的杨七郎,都开绍剧碎脸,《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开京剧金脸,《珍珠塔》中的姑母在鼻梁上画一只倒竖的蜻蜓,《碧玉簪》中的王夫人、《盘夫索夫》中的赵文华,都在鼻梁上画不同形状的白块,以后又改成扑白粉。40年代"新越剧"兴起后,旧式水粉化装已被新式油彩化装取代,传统的脸谱式化装基本不用。对某些传统戏中的脸谱式角色,如:建国后演出的《行路》中的判官、小鬼,《窦娥冤》中的刽子手,《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哮天犬,《追鱼》中的包拯,《金山战鼓》中的金兀术,《十一郎》中的徐世英等的脸部化装,也进行了推陈出新的改造,把面部骨骼、肌肉、皱纹的生理特点,与人的色彩心理结合起来进行造型,艺术地体现了人物粗野、凶狠、骠悍、刚直的性格,习惯上称为"改良脸谱"。譬如:《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不再开金脸,而为俊扮,但额上保留神化的符号;《金山战鼓》中的金兀术,强调脸上皱眉纹、鼻唇沟、勾线横向,来强调他凶狠无情等。40年代左右,开始探索用话剧、电影的现实主义的造型方法,突出剧中人物性格。譬如:1944年雪声剧团演出《明月重圆夜》一剧中钟慧珠的疯人造型,《绝代艳后》中戚姬被打入冷宫后的人彘造型,都较好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解放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陈绍周、金峰等人在越剧化装中,塑造出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王老虎抢亲》中的王老虎,《岳飞》中的岳飞,《关汉卿》中的关汉卿。尤其是陈绍周教授在《祥林嫂》中,塑造的祥林嫂残年丐婆造型、卫癞子的无赖造型、高老爷的绅士造型,都成功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上海越剧院陈利华、孙志贤在现代戏《江姐》、《家》中,塑造了甫志高、伪保长、警察局长、高老太爷等性格化的造型。

1977年上海越剧院在舞台上演出著名历史人物时,在造型上开始尝试特型化。同年10月,陈利华在《忠魂曲》中塑造毛泽东年青时代形象,用绘画化装法进行造型;1981年7月孙志贤在《仙台行》中塑造青年时代的鲁迅,首次用头片毛发制作改变脸型;1978年3月,陈利华、孙志贤在《三月春潮》中塑造了周恩来、蒋介石的形象;1981年10月,陈利华在《鲁迅在广州》中塑造鲁迅的形象,并获首届上海戏剧节造型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