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系从“乐亭影”中脱颖而出,近代发展多有创新,影响较广,所以得名为“唐山影”。“乐亭影”的前身应当叫作“滦州影”,因乐亭县自金至明代隶属滦州管辖。滦州影戏在几百年前就与潮州影戏(现广东皮影)做为北南两大流派而共享盛名,分别流行于河北地区和闽粤地区。
滦州影戏还有个土名――“老 影”。这是因为外地人称乐亭话为 话。
从目前可查的资料证实,滦州影的兴起系在距今400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根据清代道光年间文人手书《影戏小史》记载,万历年间,河北滦县有位熟读古书、通阅经史并擅长琴棋书画而屡试不第的秀才,名叫黄素志。有一天他在滦县偏里汀见到一位携眷出家的火工道人正在厢纸作影人超度亡魂。于是他大受启发,决定用影人来表演故事和劝善规过。由于他不仅掌握我国古代的“变文”,而且十分熟悉元明时代的佛门道教宣讲的“宝卷”,于是他根据这些宝卷的故事,改编成“影经”(剧本)来广为演出,尽管当时伴奏乐器以诵经时的木鱼为主,但仍受到百姓的欢迎。
后来,黄素志又出关到东北地区进行教授活动,使其皮影戏的创作、演唱及表演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河北滦州影由创始、演变,直到清代发展到全盛时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老四大部”影经,这四大部影经即:《双失婚》、《金石缘》、《五峰会》,《镇冤塔》(一说《破洪州》)。
《双失婚》写的是宋代马元佑造反,镇国王高君宝下南唐平定内乱的故事。
《金石缘》以李绍基为唐朝镇守“庆阳”为主线,重点描述了李化龙与敖姿伶这一对冤家终结秦晋之好的情节。
《镇冤塔》演述了南宋时期秦桧诬杀岳飞后,岳飞遗子岳霄与秦玉兰悲欢离合的经过。
《五峰会》全本由“乾天剑”、“保龙山”、“平西册”三集组成,描写的是宋代故事。其故事内容虽大多为虚构,但其情节表演非常动人,所以一直以保留节目流传了下来。
滦州影戏始以滦河为界,河东皮影称东路影;河西则为西路影。
滦州东路影的伴奏乐器以一把南弦子为主,在唱腔上正式使用“宫”、“商”、“徵”、“角”、“羽”的调式,其节奏的板式有两种:一为(二六板),二为〔快板〕。演唱时,按行当角色分成大嗓小嗓两种,演唱的方法系用“假声”或“捏嗓”(用手指压迫脖子来挤压“声带”发声)。在一无较好的剧场,二无科学的扩音设备,三要女旦男配,这种“捏嗓”演唱却能在村野山乡的戏台上,使其声音传得很远。前些年我在唐山听完了《白蛇传》中白蛇演唱后,令我惊讶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瘦小老前辈竟会发出娇滴滴的少女声音来。
滦州西路皮影较之东路皮影更加注重改革和向兄弟剧种广泛学习。这不仅使西路皮影的伴奏乐器增加了四胡(四根弦)和吹打乐,而且在唱腔上更显完美动听。
几百年来,滦州影戏在演出时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模式。
开始演出前,由贴线(即下线儿,也称为顶灯)手持油灯上台,掌台的师傅须身背着影人箱子随即上台(即上线儿、拿上影儿的,也称把线儿的)。上线儿者站立左方,下线儿者居右方。上线儿负责把不带头楂的影身及戳子依次挂好,其影身大约一百五十件。然后再按顺序打开十二个影人包,按行当和造型选好当晚演出所需的影人头楂,再分别安插在各影身的戳子上。这时,贴线者与其它表演人员在舞台右边开始“打通儿”(即打锣鼓)。滦州影戏所用的锣鼓经有:(大元宝)、(小元宝)、(加官)、(四锅头)等。
打完第一次通儿后,大家支起影窗,由“打轰子”的(坐于台右第三位)打响第一板,此板人称“稳心板”,全体肃静。待打完第二、第三板后即响开场锣鼓。之后,影戏人儿开始出场表演。
滦州影及唐山影还有个别名叫“翻书影”。演员在道白、演唱时必须眼看“影经”或“影卷”照本宣科,这些影经、卷大多是用粉莲纸誊抄的。演出时,为了防止书页移动,多用一种铜做的“仿键子”竖压在“书”的两边,每唱念完一页,由掌台师傅翻至下页再压好。如遇到临场改动时掌台师傅把仿键子横放在某段唱词上,就表示暂停,待再竖直,表示继续表演。另外,仿键子的作用还有摧叫演员、告诫演员等许多重要的用途。
滦州皮影制作影人的尺寸一般为一尺二寸,后来发展的种类繁多。有的地方制成六寸、七寸、八寸影人,称之为小影儿;有的则制成尺四、尺八甚至二尺七、八,此类称之为大影。
河北皮影制作影人的原料不同于陕西,也许是因为河北驴多牛少的缘故,所以影人多用驴皮(或骡马皮)制成。再因其皮料不同,则绘制雕刻的方法也与陕西不同。
陕西皮影因其皮料较厚,所以大多采用各类成型小刀凿刻洞纹。然河北皮影在雕刻影人时主要用各种不同口径的小刻刀,直接按皮走刀进行雕刻。
另外,滦州影在影人着色方面也按北方人的服饰和风貌的特点,采取浓、重色,其影人布景的色调较之陕西皮影稍暗。在人物造型上也改陕西皮影之纤细为魁梧彪悍。还有一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刻制皮影人物的头部时,比较多地采用“实脸”处理而不镂空,这样处理可使皮影人儿在影窗的影子避虚就实,还可以使皮影人儿的面部造型增加脸谱的变化。
滦州影戏的表演团体通常以拥有皮影人儿和头楂儿的数量来分为甲级班、乙级班。一般甲级班应有影人戳子(即影身)二百至三百件,头楂一千至五千个;乙级班有影人戳子一百五十件,头楂六百至一千个。所有这些影身、头楂按行当、贫富、权贵、忠奸、神鬼之别分成十二类,统称十二影戏包。这十二包有文女旦包,武女旦包,文生员外包,武生员包,纱帽相貂包,将、帅包,帝王、后、妃包,番王反将包,神灵鬼怪包,吉祥仙道包,下手包(零散必备),桌椅、马、轿包。毫无疑问,我们仅从这些包的种类和几千个造型不一的头楂便可看出滦州皮影戏演出的规模之大、箱底之厚、内容之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