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表演上主要运用我国戏曲的传统程式,适当吸收皮影戏中人物的表演动作。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嗓结合,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老生、须生、老旦、小丑全用真声;花脸多用喉音和脑后音。演出中并有重唱、齐唱、伴唱等形式。唱词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也有五字句和“三不齐”(长短句)。通常为上下句结构,也有“单句送”,即七字句上、下句的唱段,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慢声而下。东路碗碗腔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它的音乐具有幽雅、清新的特色,其唱腔既有擅长表现欢乐的“欢音”,又有擅长表现悲伤的“苦音”。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紧板、紧板、滚板、扬句子、尖板、西厢调、花花腔、叠腔等;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其他行当,全用真声。此外,还有一种用单句结尾的,即七字句上、下乐句的唱段,在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曼声而下,使人有词意已尽而余韵犹存的感觉,与一般戏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
在皮影碗碗腔阶段,各支派均有不同特点的音乐唱腔。如“西府”的板式与秦腔相近,除滚板外,还有花音、苦音之别。板式有侵板、尖板(垫扳)、二六、代板、飞板、喝场和韵白等,其慢板与“东府”相近,余均有差异。“洋县”唱腔以微调式为多,板式有安板(软、硬)、添板(软硬)、二六(软硬)、代板、快板、急板、嘹子、滚板等。"陕北"唱腔风格近似晋剧,有慢扳、二六板、流水、大起板、铃子、导板、还阳板等。发展为舞台剧后,主要板式有慢板(亦称“西路”、“南路”)、东路(亦称“北路”)、二八板、慢紧扳、紧板(亦称“流水板”、“二六板”)、飞板、滚板(滚白)、闪板、扬句子,垫板(尖板)、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彩腔有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分花音(欢音)、哭音(苦音)两大腔系,唯不滚白、叠腔只有哭音,观灯、过关只有花音。这两类腔系,各有其不同的音律、音阶、调式和表现功能。一般说来,花音擅长表现欢快、明朗的情调,哭音则主要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西厢调")的特殊唱法。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曲牌、板式和锣鼓音乐。如(杀妲己)、(梵王宫)、(重台)等。 碗碗腔的著名名艺人有史长财、段转窝、王平安、李俊民、李五喜、张立儿、疙顶、王四贵、王凤堂、金奎、雷文立、参苗子、齐喜、王曼、一杆旗(杜升初)、朱哼、谢德龙等。民间流传说:“齐喜王曼参苗子,一杆旗歪脖子”。足见这些人在群众中是享有盛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