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形成后,即在皖、赣、苏、浙等省广为流行,对南方的许多剧种,如汉、湘、桂、赣剧等都有深远的影响。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对北方诸腔各调兼收并蓄,声誉日盛。后,徽剧在北京同汉调等剧种合流。名艺人俞三胜“融合‘徽’、‘汉’之音加以‘昆渝’之调,抑扬转折,推陈出新;程长庚,乃溶‘昆’‘弋’声于‘皮黄’中,匠心独运,逐成大观”。
从此徽剧逐浙朝京班演变,徽班日渐衰落。嘉庆三年,钦赐武英殿大学士婺源人曹振镛办起了徽州第一个徽班“老庆升”。婺源徽班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其戏班子弟除本地人外,许多人来自皖南,因此,婺源徽班保留了皖南剧的特色。主要唱腔有吹腔、拔子、皮黄、还有昆腔和其它一些小调。主要剧目有整本戏《翠花缘》、《雌雄剑》、《上天山》以及折子戏《水淹七军》、《扈家庄》、《百花赠剑》等数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