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昆弋腔传到安庆府的枞阳、石牌镇(今怀宁)一带,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影响并与随山陕商人的商业活动而南来的西秦腔相汇合,逐渐形成吹腔、拨子、二簧等徽调唱腔。由于吹腔、拨子形成于枞阳、石牌镇一带,清初时曾合称为“枞阳腔”;乾隆中叶又称为“石牌调(腔)”。后二者又进一步受到梆子系统的影响,在安庆一带出现了一种人称“安庆梆(班)子”的戏班,所唱曲调包括吹腔和拨子在内的各种唱腔,统称为“安庆梆子”。
明末清初,昆弋腔传到安庆府的枞阳、石牌镇(今怀宁)一带,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影响并与随山陕商人的商业活动而南来的西秦腔相汇合,逐渐形成吹腔、拨子、二簧等徽调唱腔。由于吹腔、拨子形成于枞阳、石牌镇一带,清初时曾合称为“枞阳腔”;乾隆中叶又称为“石牌调(腔)”。后二者又进一步受到梆子系统的影响,在安庆一带出现了一种人称“安庆梆(班)子”的戏班,所唱曲调包括吹腔和拨子在内的各种唱腔,统称为“安庆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