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高中民歌教学有感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莲塘一中》

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它以丰富璀璨的繁花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独特而多样的色彩风貌,巍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有人明确指出: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为其他民间音乐创作提供丰富营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民歌教学中我通常向学生发问的第一个题目就是“什么叫民歌呢?”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人民的歌”“民间流行的歌”“用民族唱法演唱的歌”“劳动人民自己的歌”等等。这说明同学们对民歌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再加上平常能够听到的原汁原味的民歌少之又少,基本上了解的不过是《天路》《青藏高原》等比较流行的歌曲。于是我决定从民歌的概念入手,要真正的全面的了解民歌必需了解民歌的五大特点。1口头性。2集体性3流传变异性4短小精悍5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我逐个特点精心讲解。例如:口头性。口头性指的是人们群众在日常的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口头即兴而唱的,旋律和歌词是变化的,有可能在下次的演唱中内容和旋律就改变了。集体性指的是民歌是广大人们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学唱民歌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在歌名的右下角是没有词曲作者的,只是一个地区的名称,流传变异性是指民歌在流传的过程当中由于各地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语言的不同,产生风格的差异。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和河北民歌《茉莉花》前者曲调细腻柔美抒情性很强,后者曲调直率爽朗,开朗奔放。由于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他们口头演唱的民歌绝大多数篇幅短小,歌词简练,口语化平民化,贴近生活,朗朗上口,通俗易学,如:陕西民歌《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仅仅是有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组成,所呈现出来的音乐风格是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像蒙古族气息冗长的长调,藏族高亢嘹亮的音调,新疆音乐的强烈的舞蹈节奏,傣族的极富特色的装饰音。。。。当我哼唱不同民族的代表性的音乐旋律时,同学们几乎都能够猜出他们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可见民歌音乐还是深入人心的,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举例同学们对民歌的热情明显提高了,接下来我趁热打铁在黑板上绘制了一张图表,边讲解边列举出民歌的题材和各自的不同特点,并运用比较法来讲述:像不同题材的民歌演唱场合音乐性格,音乐特点和演唱方式各不相同,劳动号子在协作性的劳动中演唱,主要作用是鼓舞干劲、协调劳动节奏、统一劳动步伐,因此节奏非常整齐。音乐性格坚毅质朴、粗犷豪迈,音乐材料简单多重复,多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山歌在山野田间非协作性劳动中即兴有感而唱,节奏自由舒展,旋律热情奔放,常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加入呼唤性的衬词或衬句,可长可短,随意性强,常采用独唱或对唱的演唱方式。在民歌体裁中最具艺术性的当属小调了。小调的流传范围广,题材内容广,有专人加工整理,歌词被基本固定下来,节奏规整,旋律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曲折,多采用独唱的演唱方式。我边讲解边范唱,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比较投入,我适时的教同学们唱了几首短小的民歌,并相约下节课将会教唱全国各地代表性的民歌,从同学们的眼中看到了期盼。

第二节课当我把印刷好的民歌歌词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时同学们显得很兴奋,他们交头接耳的讨论着民歌歌词,我边教唱边提问,从中可以反馈出学生们对民歌的掌握程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班的男孩子,当我教唱湖北民歌《龙船调》时,他毛遂自荐地提出要和我合唱这首歌,他唱的出乎意料的好,很纯正的湖北方言,他还指导我演唱这首民歌时的湖北方言,我问他这首歌为什么唱得这么好,他说因为我奶奶是湖北人,这个小插曲让这节课增色不少,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我非常感动,我感动于同学们的认真,我感动于同学们的投入,我更感动于同学们对民歌的热爱。他们在唱不同风格的民歌时,总是积极配合我,大方的表现自己,把一些民歌的衬词或衬句演唱得很到位。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唱了将近二十首民歌,虽然每首歌只教了两到三遍,但是让同学们充分领略了我国民歌的丰富多彩。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同学们只有通过了解、热爱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才能去更热爱我们的国家。我们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引导同学们去了解我们的民族艺术。让我的民族艺术之花永开不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