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音乐鉴赏教改初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台山第一中学》

[内容提要]:部分教师仍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授课,要么在学生听音乐之前,滔滔不绝地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然后让学生在仅有的时间内匆匆听一遍音乐了事;要么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突然终止播放音乐,插一些“启发式”的语言,让学生思考,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我认为:高中的音乐鉴赏课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在教学中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关键词语]:音乐鉴赏、突出主体、创造性思维、“沙龙”式教学

音乐鉴赏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重视音乐鉴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进行改革显得更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在教改中的一些做法。

一、突出主体,在聆听中培养感受力

传统的欣赏教学方法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及社会环境等原因,教材中的某些音乐作品(特别是时间较长的作品),不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唱独台戏,在台上讲得热情洋溢,抑扬顿挫,台下学生兴味索然,无精打采。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①欣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有时,教师一味的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而忽略培养学生欣赏习惯。不考虑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特点,把自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把音乐作品说“死”、说“僵”,也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欣赏途径:不从作品感受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突出主体,重在欣赏。具体表现为: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教学,有可能会与作者的表现意图有所出入,但学生所说的音乐形象,都是通过认真聆听而得到的,具体、实在。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如上《流行风》一课,教师简单导入:“今天我们欣赏歌曲《懂你》,这首歌曲原唱者曾经到我们台山演出,深受观众欢迎。”一石激起千层浪,简单的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听歌曲非常认真。聆听后,教师让学生说说音乐特点,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有的同学说有一种酸楚、疼爱的心情;有的说这首作品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把内涵基本体验和感悟。最后,教师对作品背景、演唱者情况作简单介绍,即可完成教学。

二、启迪思维,在鉴赏中培养创造力

现在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以枯燥、单调的分、合为基本手段;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是“鉴赏者”的地位。即使是一些优秀的鉴赏课例也仅仅注意到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本质上去改进、指导教学。当我们为达到某些局部目标而欣慰时,却没想到自己的辛勤却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子。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面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说不,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批判性接受和创新性发展;教学中大胆让学生说不,也是素质教育形式下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音乐的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养成“解释”“图解”音乐的习惯,就忽视了音乐这种不确定性和多解性的特点,势必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高中生是身心两方面都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他们会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乐于对它们作出深入的、清晰的、独特的思考,教师应根据高中生这种身心特点,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形象力,在鉴赏音乐时道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轻松中培养鉴赏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集中在教室听教师传授知识,师生互动较少,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设备的更新,我们便探索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沙龙形式的课堂教学不拘一格,轻松活泼,在高中年级的音乐鉴赏教学中,是能够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教师仅仅是担当一个“节目主持”角色,所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归纳和评价,而且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也不讲究,只求有一个宽松自由,人人能参与的教学氛围,学生可以围着老师坐,也可以像电视中的访谈节目那样,有嘉宾席,根据教学需要,还要设置教具和媒介,这样的形态和便于教师和学生即时的交流,便于学生参与并可以按照教师的的意图把教学内容研究得深刻,以达到教学目的。如上《拉丁美洲音乐》一课时,把教室布成电视访谈节目的格局,同学们自由自在地围坐成一个马蹄形,几个作为“嘉宾”的同学坐在前面。教师首先让嘉宾们各自谈了自己对拉丁美洲音乐的认识,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并自由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拉丁美洲音乐认识还不能多,教师告诉大家,课本上的内容仅仅是线索,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作为自己要研究的小课题。第二课时,教师简单介绍学生的研究作业情况,肯定了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表现的研究能力,对有些同学的研究作业表示了极大的赞赏,同时纠正个别同学作业中不正确的理解,随后让同学开始交流研究成果。这样“沙龙”式的音乐课上得轻松、活泼,没有用更多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讲授关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知识,而是把教学内容让学生研究后通过“沙龙”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愉快,有兴趣,教学效果也更佳。

新世纪是一个多彩的世纪,新世纪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只有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才能够真正推进素质教育,才能担当起培养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爱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