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高中音乐新课改实施已经一年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新的体会,同时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学生不喜欢我们祖国的民族音乐,排斥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他们认为这些音乐已经过时了,觉得民歌不好听,常常要求听唱一些流行音乐。近年来流行音乐充斥着大街小巷,有些流行音乐的确不错,我们不能否认流行音乐优越的一面,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忘却我们的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可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同时,进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那么,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民族音乐欣赏教学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融的氛围中去,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便会全部集中于眼前。
例如:《高亢的西北腔》一课,在介绍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青海高原的风光并启发学生思考: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音乐会形成怎样的音乐风格?学生很容易被直观的画面吸引住,在这种情境下,很自然地感受到到辽阔、舒展、自由,然后再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方式欣赏歌曲,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这首歌曲的风格特征:旋律高亢悠长、节奏自由宽广,同时又能理解地理环境会对民歌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独特的民族风》一课,我先播放了一首学生都很熟悉的流行歌曲《天堂》,一下子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在欣赏的过程中还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由于歌曲具有蒙古族音乐的风格,通过这首歌曲的导入再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学生自然会感兴趣。又比如《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由于《广陵散》篇幅较长,我在播放古琴曲的同时,介绍战国时期工匠之子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一下子将学生吸引住。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古琴的相关文字,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仿佛身临其境,兴致盎然。
二、主动参与,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音乐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施展才华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的艺术。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尤其是在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要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多次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使民族音乐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例如:《高山流水志家国》一课,在欣赏《流水》时,先不告诉学生曲名和背景,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一些作品的内容,等到第二遍听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名和提示,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作品,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去听、去感受。而在欣赏民歌的过程中,我发现不仅要让学生去听,更要让他们去唱,有部分学生认为:民间民歌手的演唱“很土”,于是我选择一些短小易学的民歌让学生模唱,而且要求尽量用方言学唱,哪怕是唱几句,也能让他们体会到民歌手的演唱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时候再让他们对比欣赏专业歌手的演唱,学生反而更欣赏原汁原味的民歌,因为他们发现民歌手的演唱更富有生命力。又比如《鼓乐铿锵》一课,为了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我先让学生唱部分节奏谱,然后再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最后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合奏,这让学生比光坐着欣赏更能理解音乐内容和音乐情绪。
三、拓展探究,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
如果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仅限于教材,学生会觉得枯糙,对内容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此外,音乐学科本身以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表现和想象理解过程中,能够丰富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激起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对音乐作品的意境的想象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明显优势。所以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使他们在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收集和聆听大量音响资料,学会分析作品,体验情感,辨别良莠,从而提高对民族音乐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形成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尊重和热爱。
例如《独特的民族风》一课,在讲授蒙古族的音乐时,我让学生欣赏了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之后,补充欣赏短调歌曲《嘎达梅林》,让学生了解蒙古族音乐中的长调和短调;同时介绍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并教授一些简单的蒙古舞的动作,这样一节课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在《醇厚的中原韵》一课,在欣赏了《王大娘钉缸》后,让学生比较欣赏《好汉歌》,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歌和专业创作的关系。在《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这一单元中,我布置学生课下收集各类民歌,音乐课上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课后学生反映很好,说道:“原先自己只喜欢流行歌曲,通过自己的学习,才知道原来民族音乐竟有如此的魅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高民族音乐鉴赏能力提供了舞台,也为他们在今后的音乐之旅中关注民族音乐作了有益的尝试。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只有当我们注重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真切认识到祖国民族音乐得博大精深,通过民族音乐来体悟民族本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渗透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创造力,将来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