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高中音乐课改

对“主题音乐”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尝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人教社》

精神文明建设包含美育,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陶冶情操,乃至修身养性,具有重要作用。这已经是人所共识,也是“音乐课就是唱歌课”这种观念转变的基础原因之一。

但是,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般作用,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以往,在这方面有“音乐可以激发智能”,“数学是流动的音乐,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之泛论或者哲理性的认识。在我看来,“音乐是开启心灵的钥匙,音乐是启迪智慧的摇篮”。

笔者在高二年级选用了一个班 46 人( 17--18 岁),进行了播放主题音乐,记录思维类型的试验。播放的主题音乐有: 1. 钢琴曲《海边的星空》; 2. 钢琴曲《秋的喁语》; 3. 电子琴曲《生命如花篮》; 4. 电子琴曲《碰碰车》。在播放时,并不告诉学生,音乐的主题是什么,而是让他(她)们边听边记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然后看其记录的思维类型和所听音乐的符合程度。结果是 1 的主题符合率为 47.4 ; 2 的主题符合率为 17.4 ; 3 的主题符合率 41.3 ; 4 的主题符合率为 26.1 。

由此可见,高二学生对主题音乐的发散思维和与符合音乐主题有关的逻辑思维是同时存在的,并且是对主题音乐的发散性思维大于与符合主题音乐的有关逻辑思维。说明了高二学生的以发散思维为出发点的创造想象能力比较强,由音乐诱导引起的发散思维的范围较为广阔(有海洋,河流,高山,大街,人流,舞姿等,大部分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有容易偏离正常逻辑思维的轨道的倾向。该试验提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散思维比较大的学科,如音乐课,绘画课,作文课等,可以音乐为媒介,进行渗透启迪;而需要逻辑思维特别是聚合思维的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等,则不宜采用含音乐的媒体,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笔者有一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文友,拍了芬兰一个农庄家庭的照片,是在饭前进行乐器常规演奏的情景。由此,我想到了国人的素质,特别是继往开来的时代的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一位美国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孩子会弹不少曲子,他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阅读和记忆能力很强的人”;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是从音乐启发中得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对我们的学习有促进的作用,只是我们也注意到了 F 调的音乐有诱惑的嫌疑,也是我们需要在学习时避免播放并以此告诫我们,任何事情的副作用都是需要我们成年人来帮助学生避免的。谨以此尝试,提供大家参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