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广州音乐教育网》
音乐教材里是学生“应该学”的音乐,但学生更有许多教材里没有的“我喜欢”的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没有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形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情形原因之一。
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情感更加丰富多彩,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趋向深刻而稳定。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高中学生的个性更鲜明,主见更多,能力也更强。
2003年以来,笔者尝试在高中音乐课堂建立“自由音乐空间”,以“自由音乐、自主使用、自愿参与”为原则,辟开一方天地,给学生自由SHOW(展示)喜欢的音乐或音乐话题,在“自由音乐”和“教材音乐”之间寻找切合点,引导自由,建立关联,让学生在自得其所中学会聆听、拓展视野、学习尊重、培养能力。具体有以下一些做法:
形式----小组合作,共同承担
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对现代人品质的要求之一。“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自由音乐空间”的使用时间为新授课前5-6分钟,以展示及交流音乐为主要内容,过程相当于上一节微型的音乐课或进行一个节目表演。
既然是“上课”或“表演”,就必然涉及到“备课”或“排练”的问题:包括音乐资料收集、内容确定、课件制作、语言组织、形式安排、熟练和配合等等。准备中,要求组员共同设定目标、内容和展示形式,并根据个人的能力、专长进行明确分工,共同完成。
高一(2)班“雪之花”小组为展示音乐作品《丁香花》做了以下的分工:活泼的A同学负责收集和筛选音视频资料,同时负责作品介绍;沉静的B同学提供图片及文字资料;擅长美工的C同学负责课件制作;而会弹钢琴的D同学被分配去练习《丁香花》的钢琴伴奏作为展示时的背景音乐;展示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由全组共同确定。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实施“自由音乐空间”,让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和责任参与表现,相互支持,共同承担,得到锻炼。
一般建议以3-6人为一个小组,人少了,势单力薄,形成不了合力;人多了,部分组员会产生依赖心理,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增加组长的管理难度。3-6人/组,以一个教学班55人,一学期18个教学周计算,一般每班会有10-12个小组,除去开学初两周的准备及“黄金周”的冲击,能保证每学期每组的展示时间,亦能保证给予弱势小组重新展示的机会。
办法----引导自由,建立关联
“自由音乐空间”推出后,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但实施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自由音乐不够自由”----学生多以展示流行歌曲为主(听流行歌,唱流行曲,谈流行歌手),类型相对单一;展示过程也比较呆板:满满几版面的文字,几张歌手的照片,读完后听歌曲……
流行音乐以其明快的节奏,显浅的内容,丰富的配器、青春的形象、张扬的个性在广大中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强行要求学生展示其他类型的音乐是不明智的----违背了“自主使用”的初衷,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但任由学生只展示流行歌曲也更不明智----音乐的内涵会变得狭隘,制约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视野。
那么,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丰富展示过程,又能促进课堂教学呢?笔者的办法是:引导自由,建立关联。
1、运用音乐的语言,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的独特之“美”
交流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相对浅薄,多停留在“喜欢”的表层,未能更深入地阐述“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在学生推介流行歌曲时,笔者会和学生们一起认真聆听,细心捕捉每首作品里的一点“独特之处”与学生分享:光良《童话》尾声的“二度上行转调”使情绪变得更激动;周杰伦《东风破》中民族乐器音色的穿行,让时空倒流;张韶涵《隐形的翅膀》高潮部分大跳的旋律行进,流露出对自由的渴望;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希望》源自于典型的朝鲜民谣……通过一点点的渗透,渐渐地,学生谈作品时也会关注作品的音色、节奏、和声、风格、背景等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元素,越说越有门道了。
2、巧用对比,引入经典
流行歌曲中,引用和借鉴经典的音乐素材或主题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孙燕姿的《天黑黑》引用了台湾民歌《天乌乌》,陶 的《苏三说》灵感来自京剧《苏三起解》,刘欢的《好汉歌》从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中发展壮大,来自草原的《吉祥三宝》与法国电影《蝴蝶》的主题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港台,不少红歌星的歌曲是买下英文歌曲版权再重新填词,甚至连百年前的古典音乐也一并借鉴了进来。如:S.H.E的《波斯猫》选用了凯尔比特著名的《波斯市场》旋律部分,《不想长大》选用了莫扎特40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题……
经过聆听和对比,学生对“经典的传统音乐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开始对原本感觉“太高雅”或“下里巴人”的音乐感兴趣,与中外经典音乐的距离逐步拉近,愿意主动去接触、了解和介绍“流行音乐”以外的其他音乐。
3、鼓励支持,百花齐放
“自由”有“不受限制、不受约束”的含义,笔者支持和鼓励学生在“自由音乐空间”里“百花齐放”。
①鼓励选择“特别”的音乐:可以是作品中的某处(音色、和声、音乐处理等)特别;可以是作品的背后的特别故事;可以是别人没听过的(古典的、最新的、异国风情的、特殊乐器的);可以是与时事紧密结合的(世界杯、奥运会、海啸、金钟奖等)……②鼓励“特别”的展示:可以讲赏结合,可以加入唱、奏表演,可以模仿,可以创作,可以一人担纲,可以众人配合……总之,有一处亮点,有一点新意。③鼓励“特别”的感受:表达的词语和他人不同,大胆发挥想象,分享触动心灵的一瞬间……
笔者“支持”的做法通常有:尊重每一个小组的展示,积极肯定有“特别”表现的小组,热情向“求援”的学生施助,虚心向学生请教不了解的问题等。
就这样,经过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学生的听觉逐渐敏锐,思维变得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自由音乐空间”呈现出“多样的音乐、多种的形式和多方的感受”的“自由状态”,这种“自由状态”影响了学生对“音乐教材”内容的学习----不再拒绝陌生的音乐,不满足于“人云亦云”,学会安静地聆听,愿意积极地参与……
保障----制订规则,落实评价
为规范操作,明确“自由音乐空间”使用的权利和义务,笔者和学生一起制订了《自由音乐空间实施细则》,包括展示时间和使用要求,展示内容和形式,评价标准,评价方式等四方面的内容。(见附录一)
有了规则,效度的体现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评价,有效的评价必须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应了解“评什么”。在“评价标准”中,我们明确了评价的方向和权重:①主题和内容(20%),②展示过程(50%),③效果与创意(30%);每个项目都具体表明了优秀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有据可依”令学生不再茫然。
其次是知道“怎样评”。不懂得“怎样评”会出现评价时词语匮乏、表述不当、重点把握不准等问题。笔者通过给提示、巧补充、勤鼓励等方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音乐语言和规范的表述、抓住关键点,进行具体的、指向性较强的评价,避免了评价的简单、模糊和不负责任。
最后是评价结果要合理可信。在评价的方式上,我们采用了“自评、互评、教师评”三者结合:先由一位“自评代表”进行评价,再由“互评代表”(每次抽选两个小组成员各1人)评价,最后是音乐教师的评价;要求“代表”应综合本组意见,三方评价者都应参照“评价标准”,简明扼要说明得分理由,客观、负责地评出得分;三方的平均分为小组的最后得分。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和结果普遍认可,认为比较公正、合理。
通过制订规则,落实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收获知识,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乐于改进,也保障了“自由音乐空间”的有效实施。
虽然只是每节课短短的几分钟时间,“自由音乐空间”在高中音乐课堂的实施,已积极影响了学生的音乐课堂,延伸了课外的音乐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①增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②增强表现欲,培养审美能力;③乐于合作,和谐同学关系;④拉近距离,师生更加亲密;⑤拓展视野,明白尊重的意义。
“自由音乐空间”搭建了一个平台,当中的“自由音乐”如同涓涓细流,我们相信,只要不停地向前奔涌,终有一天,小溪会汇入江河、融进浩瀚的大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曹理、何工著,《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4、金亚文主编,《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5、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6、张大均主编,郭成、余林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附录一:“自由音乐空间”的实施细则
“自由音乐空间”的实施细则
“自由音乐空间”坚持“三自”原则,即“自由音乐、自主使用、自愿参与”,以小组为单位轮流登陆。为明确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空间”的最大效益,经广泛征求意见,制订本实施细则:
展示时间和使用要求:
“自由音乐空间”的总时间为课前5-6分钟,小组展示时间在4分钟以内,评价时间1-2分钟。
每学期的第一、二周为准备时间,进行展示内容确定,安排各小组的展示顺序,小组进行展示准备等。第三周起“自由音乐空间”开始展示,音乐科代表为主持人。要求每个使用“自由音乐空间”的小组必须先做好资料收集、整理或排演的准备。
展示内容和形式:
“自由音乐空间”的展示内容必须与“音乐”密切联系,根据不同音乐模块的要求可以有不同侧重;可以是赏听、表演、讲述趣闻逸事、讨论热点话题等多种形式。(见表1)
表1:
高中各模块的“自由音乐空间”建议展示内容和形式
模块 | 音乐鉴赏(必修) | 歌唱、演奏(选修) | 创作(选修) | 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选修) |
建议展示内容 | 国内外不同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及音乐家;当代音乐作品、音乐人及音乐现象;音乐小百科资料等 | 经典或流行的声(器)乐作品,歌唱(演奏)家,与声(器)乐有关的资料等 | 优秀音乐创作作品,作词、作曲家,学生音乐创作作品等 | 优秀舞蹈及戏剧作品,舞蹈家、戏剧表演艺术家,学生排演的舞蹈、戏剧作品等 |
建议展示形式 | 提供适当的图文、音视频资料进行赏听、讨论、介绍、表演等 | 赏听、讨论、介绍或小组演唱(演奏)表演等 | 小组创作展示或赏析、讨论、介绍等 | 小组舞蹈、戏剧作品展示或赏析、讨论、介绍等 |
“自由音乐空间”评价标准
A、主题和内容(20%)
主题明确,主线清晰,内容充实。
B、展示过程(50%)
过程安排紧凑,语言表述清晰,表演自然大方,形式灵活新颖。展示者精神饱满,小组成员配合默契,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展示。
C、效果与创意(30%)
气氛良好,有一定的吸引力,内容或形式富有创意。
“自由音乐空间”评价方式:
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三者结合方式,在小组展示完毕后进行。自评代表(小组成员1人)、互评代表(每次抽选两个小组成员各1人)及教师等三方评价者应参照“评价标准”,简明扼要说明得分理由,评出该组得分(100分制),应遵循客观、负责、公正的原则。对不负责任评价的小组经集体认定后,给予该小组扣20分的处罚。
三方的平均分为小组的最后得分。
表2:
“自由音乐空间”评价表:
班别:记录人:
组别 | 主题 | 形式 | 时间安排 | 得分情况 | 成绩 | ||
自评 | 互评 | 教师评 | |||||
组 |
|
| 第周 |
|
|
|
|
组 |
|
| 第周 |
|
|
|
|
附录2:案例实录:
高一4班“黑与白”组表演《说唱音乐》
高一4班“黑与白”组将在音乐课上展示他们的“自由音乐空间”,为此提前了两周做准备。他们的主题是:《说唱音乐》。全组5人一起敬礼后,E同学到电脑控制台操作,A、B、C、D四位同学分别站到教室的不同方位。随着音乐的响起,四位同学边走边动边说唱相继出场,唱的是他们自己创作歌词的《开中好》。一曲罢,掌声雷动。接着,A同学配合小组制作的课件简单介绍了“说唱音乐”的特点、他们的创作以及他们对说唱音乐的看法。在评价的环节,C同学代表小组自评:准备积极,齐心协力,配合默契,表演出色,自评分96分;承担本次互评的小组在迅速统一意见后评价:有创意,效果好,但表演时低着头不够自信,介绍时不够流畅,互评分92分;老师评价: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准备充分,表演的技巧还可进一步提高,评93分,“黑与白”组在本次“自由音乐空间”中平均得分94分。组员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