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凤凰教育网》
我县是最早进入课改的实验地区之一,当时所有的老师都为将成为这风暴式的课程革命而激动,我们是幸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来的这八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有苦涩、有甜蜜、有沉闷、有兴奋、有激烈的争辩、更有深情的默契……就像一列人生的列车,途中有人下也有人上,有的会和你促膝长谈,有的只是浅浅一笑擦身而过。车厢里装满了这一路的财富----一路上的人和事,一路上的收获与困惑。这次旅程让我们感受到一股鲜活的实践体验。
金湖是一个只有30多万人口的小县,可就在这小小的朴实无华的世界里,音乐老师们用真诚的心谱写着他们对音乐课程改革的渴望和责任。
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的“研究者”,需要超越形态各异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而努力追踪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吸取养料,深化理论思维。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下面归纳了几点心得,供大家交流研讨:
一、注重教研,引领成长。
2001年,我省刚刚步入课改,我们县就申报了2001---2007省级课题《国家课程标准(1---6年级)学科教材实验研究》,确定的学科主课题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美,在体验生活中鉴赏美》,还提供了12个子课题,都是考虑到与教师的特长结合起来,凝心聚力,组织教师们进行研讨,鼓励大家再提出具有探究价值和趣味性的课题,结合本校的教改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子课题,然后设计出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实施手段,在2002年完成了江苏省第四期教学研究课题方案集《为了儿童发展》,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正式出版了《新课程艺术教学的艺术》和《新课程课堂培养人文素养的艺术》,老师们大胆地课改在实验中享受乐趣,得到成果。手捧着属于自己的书,老师们思绪万千,自己的名字在书里显得那么闪亮。
教研员在一线教师心目中有一定的威信,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用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与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我坚持每年有论文发表或获奖,分别发表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江苏教育》、《现代教育研究学刊》等重点刊物上,其中一篇获得全国一等奖,并登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文系音韵》上。
二、走进课堂,关注成长。
1、扎根课堂让我们充满精彩。
每学期我要求自己听课达到60节以上,全县中小学音乐老师上课的风格和特色都在我心里不断地量化和细化。记得有位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说过,没有特色的教学不是生动和成功的教学。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在学校听课后,召集所有的艺术老师一起探讨平时教学的体会,要不断反思和挖掘自身的特色,逐步形成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式。步入讲台,你觉得你就是个浑身是“戏”的人物,音乐课堂就是我们和学生的舞台。
2、送教下乡让城乡靠得更近。
县城学校和乡镇学校是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帮扶学校”、“师徒结对子”等合作形式,城区的老师轮流到乡镇上课,有的活动就是本镇的老师参与,也有以片和县搞活动要求更多的农村教师参加听课和交流,送教的老师给农村的老师们以无形的榜样效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上课风格、理念都会成为老师们追求的念想,并转化为一种感召力。
3、教学反思让老师们走向成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材,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清晰地发现高效与低效的教学决策、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安排、新颖独特与平淡无奇的教学设计等对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每周我都坚持到一个镇中心学校或者村小,听课和检查教学“六认真”,在视导中,我一直提倡教案中教学反思的具体化,并且有针对性,这是反映一个教师在上课时遇到困惑或有不同效果时的真实感受。强调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自身教学的思考,带着疑问和困惑,从教学实践活动的独特性和可生成性中培养“反思力”。
4、集体备课让合作意识增强。
现在我们更重视集体备课,这也是教学反思的一个有效途径。县城的学校每周都有集体备课活动,我每学期全都要参加一次。“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教师业务的提高仅有一个人的反思是不够的,必须增强合作意识,在协作中与同行们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建共进,共同分享,共同研修。
集体备课为我们的共同教学研讨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案例。老师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展开研讨,逐渐掌握课改新理念。每学期我都会参加城区所有中小学的集体备课,一开始参与的时候,总觉得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大多就是交流教案就结束了。后来我给大家引用了一句专家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大家逐步在交流探索中找到方法,渐渐教师们显出了教学个性和教学创意,大家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博采众长。
三、搭建平台,促使成长。
1、让荣誉成为“最有用的阳光”。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我县除了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首席教师”,还特别增加了评选“课改先进校”“课改先进个人”,更能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目前已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的音乐老师有5名,这在淮安市县区中是遥遥领先的。
每次参加市级的优课赛和基本功大赛,参赛教师都是集思广益,认真钻研,获得的成绩都能得到评委和听课老师认可,特别是优课比赛,新颖独特是我们一贯的风格。在省里也有较好的成绩,课改的精神引领着我们前行,我们明白:人生没有成败,只要不断前行,每一个前行者都是成功的。
2、提供展示的机会。
坚持每学期举办教材培训,中小学的老师们在一起听观摩课、研讨等等,每次总有不同的收获,让更多的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这里分享交流。年长者周密审慎,擅四两拔千斤;年少者谦虚好学,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大家为能聚在一起让自己有机会谈体会而意犹未尽,形成了共处的热情。多次组织骨干教师到其它市、县上观摩课,同时也邀请名师来我县授课和讲座。我们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拍摄电视教材选送支援西部教育,在国际复式论坛中国教育学会第四届年会上我们上了一节音乐复式公开课,我县多次承办全市的课改公开课活动。
3、多渠道提高理论素养。
音乐老师大多是轻理论重实践,提高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能更有助于业务能力的发展,指导从教育现象中寻找规律,通过这种自觉的学习来促进自身的提高,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编印了小学素质教育丛书《快乐夏令营》和《快乐冬令营》,编委都是选拔出来的骨干教师。鼓励老师们参加论文和教案的评比,争取多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4、与艺术教育活动和谐发展。
让丰富的音乐教学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呈现两相呼应,让课堂和舞台连接贯通,使音乐教育真正成为一个多姿多彩的交流平台。我县的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如金湖娃艺术团,育才小学的“十个一百”等等。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们获得了全国优秀组织奖,这是对我们艺术教育工作极大的鞭策,老师们真切体会到教学与活动的相互补益、相得益彰。
我们拥有一支教师舞蹈队,队员们都是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大家就是凭着一种执着和热情坚持到现在。舞蹈队多次在全市获奖,并应邀参加市里的多项重要演出。在绚丽的舞台上,“我是音乐老师”的自豪感和归宿感让每一位老师都认可这个集体,热爱这个集体,也正因了这份认可和热爱,才有了一次次有价值的活动和一点点的成绩,在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中感受合作的力量。能干事是本事,会共事更是本事。作为一个引领者,把好发展的脉搏,引领大家走上课程改革之路是重中之重。
四、面向农村,共同成长。
课改刚起步时,多是在城区学校铺开,而农村中小学因受客观因素影响启动较慢,从而形成城区动、乡村静的局面。农村的学校能否顺利地进入音乐课程改革,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在农村扎实地开展校本研究,是教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城乡各学校努力研制适合自己学校的校本课程,从实际问题出发,找出并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我在2001年县《教育通讯》上专门写过题为《课改形势下农村音乐教学设施不足的应对策略》,我们发现,农村学校虽然师资不足和教学设备简陋,但他们有城市学校无法获得的教学资源,例如:在我县农村流行的民间曲艺、秧歌等等,乡村的大自然中有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农村学校近临葱郁的树林、潺潺的小河、辽阔的天空……还有随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唱,牛羊的欢叫,拖拉机的轰鸣等等,老师们利用这些资源,使农村音乐课堂学习的内容更趋于生活化,更具趣味性。
一路走来,还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疑惑,比如我县农村学校师资紧缺、艺术老师待遇偏低等现象,但大家都充满着排除万难,玉汝以成的激情,为音乐课堂教学做实事的热情和斗志。我们相信,课改的列车只有站台,没有终点。明日改革的步伐离不开你、我、他,有了心的凝聚力和智的创造力,迸发的将是无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