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构建音乐教学与培养审美做人能力的理念与策略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基础教育参考》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挖掘和培养,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

一、教师的审美修养是基础

首先,要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并在自己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为学生树立美的榜样。一是要有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合乎逻辑的语言、亲切诚恳的态度、端庄的作风、朴素大方、整洁美观的装束、优美的姿态以及文雅庄重的举止。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就是要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即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吸引学生,使其热爱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感悟音乐中的美好和高尚。其次,音乐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普通音乐教育的魅力不完全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启迪、激励、教育和感染学生。音乐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如我在教唱初二年级第二单元的《小鸟,小鸟》(电影《苗苗》主题歌)时,就把自己当作学生的一员,和学生一起讨论歌曲中最好听的地方,让学生喜欢哪一句就学唱哪一句。在讨论休止符的唱法时,我提醒学生思考小鸟走路的姿态甚至和学生一起学小鸟走路,让他们大胆地模仿小鸟走路时的感觉(轻盈、跳跃),从而感受歌曲中休止符的正确唱法,好像他们自己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小鸟,在蓝天、在湖边、在草地尽情地歌唱、嬉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真正地和学生融合,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空间。由此,我更加感到,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是纽带

1.注重心理因素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关注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关注学生生命的尊严和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自主的态度,让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使之在教育教学和生活实践中成为加强自我修养、增强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精神的学习主体、思维主体、设计主体和活动主体,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2)丰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音乐教学大纲》中指出: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良好的音乐环境,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生动活泼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满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教育意义。我校成立了管乐团、合唱队、戏剧组、舞蹈队和手风琴组,每年举办艺术节、合唱节,让学生普遍参加,做到人人有艺术修养。这增强了学生参与的意识,增加了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为学生开拓进取创造了条件。

(3)注重情商培养,增强心理素质情商(Emotionl Quotient,EQ)又称情绪(情感)智力,主要用于评价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过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适时引导,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强烈责任心。如合唱教学在音准、节奏、声音统一、音量强弱、声部进出、旋律进出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一定的难度,这是个不断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过程。有时候,由于演唱难度的加大,学生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导致演唱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有退步的现象。每有这种问题,我除了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外,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教育学生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实现理想。

其次,注意在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感情就在其中。”音乐爱好者如能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就会养成想象和创新的习惯,推动求新创新的思考。作曲家往往能冲破普通人常规的思维方式,从人们想不到的角度发挥想象,创作出惊人杰作。当这些作品的深刻内涵通过演唱演奏的二度创作的音响传达给欣赏者时,便触发了人们的情感。随着乐曲的展现,人产生愉悦、愤怒、振奋、激昂等情绪,寓教于乐,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把人的内心世界引领到了想象活动的高峰。

2.提高审美情趣

什么是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志趣和爱好。柏拉图非常强调学生养成爱美习惯的重要性,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学生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上新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我既不说上什么课,也不板书课题,只播放VCD上的这首歌。学生们听到了优美、舒展、辽阔的歌声,看到了一幅草原美景----蓝天、白云、马儿跑、鸟儿飞,接着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形式介绍作者、创作时间、所获荣誉及简单结构等,随后,老师伴奏,学生演唱。熟悉后,请唱歌好的学生随卡拉OK演唱。这种教学方法非常容易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审美情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3.塑造丰富情感

舒伯特说:“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而言,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音乐美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最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而教学正起到一个纽带作用,使学生进入音乐的殿堂,让美的音乐滋润他们的心田。情感则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教师一个亲切关怀的眼神,一曲激情昂扬的演唱,一段委婉深情的语言描述,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从而获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教授《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时,我首先介绍了电影情节,让大家明确这首歌不同的演唱背景:第一次冯特普上校在家里给孩子们演唱;第二次他在剧院面对纳粹和同胞演唱。结合特定情景中的体会与剖析,我应用对比式的教学方法(情节与情绪、歌唱形式与音乐速度、力度、伴奏)提出问题:同样一首歌,电影主人公两次演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导演让他面对纯洁的孩子和凶恶的纳粹总是唱那首歌?学生理解到:尤其是第二次,他们全家从容自若的演唱,歌颂了雪绒花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歌曲所表达的真善美恰好与纳粹的假恶丑形成鲜明对比。“同学们,如果我们此时就在那剧院的台下,当冯特普上校哽咽地唱不出声时,让我们也像玛利亚和孩子们一样,帮助上校唱好《雪绒花》!”这时教室响起动情的歌声,许多学生是含着眼泪唱完的,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了解了音乐与影视的密切关系,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感悟音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情感的升华。

4.塑造美的灵魂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基于学生发展----关于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1)熏陶:教师无声地感染每一位学生。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心态。”“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曾经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学生,我给了他更多关心、辅导和帮助,给他特殊的爱,对他完成了的在别人看来极容易的事,都给予肯定、赞扬。经过一个阶段的帮助,期中考试时,请他到讲台来唱准备好的歌曲,他先声明,如果听着还行,请同学拍击节奏。同学们惊呆了,热情参与,结果可想而知,他激动地不得了,几乎是跳着回到了座位。这样的学生也许不是音乐天才,但是我们要通过学科的教育,使他逐渐聪明起来,有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自尊心。

(2)沉浸:创设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这需要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因素有机、巧妙地结合。我在教学《环球之旅》一课时设计了坐飞机去世界各地旅游的情境,并在情境中穿插了节奏练习、歌词创编、小竞赛等环节。在教学中,我常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一路伴随生命的体验。好学乐观向上,主动积极探索,善于团结合作,正确对待胜负,充分彰显灵性与个性,学生“浸润”于人文精神之中。

(3)渗透:捕捉音乐课堂人文因素。用细致入微的心发现每一个新的人文教育生成点,就像课堂上时时闪现的教学机智和教学灵感一样,虽然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有可能成为永恒。如正上课时,窗外飞进一只鸟,也许会扰乱学生的视线,影响正常的教学,但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就能将其转化为激发学生观察、培养爱心的极好契机。可能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也可能学生的一个可笑回答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别担心,这是一个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好机会。或许学生从这一刻起开始懂得尊重别人,或许学生获得了谦虚的美德和敢于直面现实的勇气。

(4)感悟:寓人文性于音乐活动之中。“教育绝不是一种告诉。”告诉的教育绝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我在教学《动物狂欢节》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唱歌,欣赏乐曲,找小鸟、寻蝴蝶,找寻到后,再表现出与它们一起欢快的唱和。从学生的歌声里、表情里、动作里已经看出他们把喜欢的动物当成自己的朋友了。于是,我问:“如果你找不到你的动物朋友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如果你发现有人想伤害大自然中可爱的动物,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在激烈的发言讨论中纷纷谈到了人与动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这样的人文主题。而这个主题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是他们在通过一系列的歌唱、欣赏、讨论活动之后自己感悟到的。

5.重视影视亲情

亲爱父母----起始。18--19世纪瑞士杰出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夫提出一个著名的“要素教育论”,主要思想是教育要从基本要素入手,首先培养学生爱自己的母亲,才能逐步扩展到对家庭其他成员的爱以至对全人类的爱。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我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通过观看电影和欣赏电影音乐,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母爱,当熟悉的歌声《世上只有妈妈好》响起时,带出一个娓娓动人的亲情故事,让学生随音乐感悟,看亲情落泪,深深地感受着母爱的伟大。

尊师爱师----发展。这是学校教育的主题之一,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是反映学校生活的,如《飞来的花瓣》、《中学时代》等。但对老师的理解仅限备课、上课及辅导等工作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组织观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让学生体会老师崇高的爱,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爱国爱民----升华。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兴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是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在教学中,我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在对英雄形象的感悟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并通过点拨、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盛而学习的正确的学习目的。

6.培养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音乐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个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学生,无论他们的表演对与错、水平高与低、完美与否,只要他投入了情感,都应该欢迎和肯定他们参加表演的行为。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是要培养感性的人,丰富人的情感,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学生的自信心会在受到表扬和鼓励后,随着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熟练而得到提高和加强。

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音乐新课程的突出理念之一。合唱、合奏等的教学活动具有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的特点和优势。柯达伊说:“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综上所述,音乐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净。只要我们用一片真诚引导学生步入音乐的世界,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提高、完善和升华。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