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改进的几点尝试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昌平教育信息网》

[文章摘要]: 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喜欢音乐,但是却有不少学生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中学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那种人为的固定不变的模式,呆板陈旧的方法,单调枯燥的内容,注定要使学生久而生厌,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解决问题呢,我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新的尝试,对音乐教学模式坐了新的定位。

一、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诉诸于人的听觉,打动人的内心,使人获得各种美的感受,这一过程说明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塑造力,问题是音乐作品那样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而且据我的调查大多数的中学生都非常喜欢音乐,却都对音乐课没有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欠缺,理解能力不足,对音乐作品有“完全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便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的心里距离,心里距离越大,也就越没有兴趣,难怪那些被世人公认为美妙的音乐,而学生听来却是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的。

缺乏对感性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忽略学生的感受。从感性入手让学生学习音乐在原则上是合情合理的,但感性这一概念仍然有感觉和感受之分,感觉是被动的,是无感情的接受,而感受则是主动的,有感情的投入,在学习音乐时,不论有没有兴趣,教师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会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音乐,使学生常常处于不情愿的被动阶段,教师从主观上忽略了学生主动,有感情投入的一面,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停留在感觉阶段。

3.由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陈旧,造成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当做一个机械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可缩性,可变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学生记忆和模仿。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学习技术,为认识乐谱,每一课必练枯燥的识谱,或干巴巴的唱音符,错误的将学习识谱变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一个人懂不懂音乐的标准,偏离了音乐教育的方向,而且由于纯技术的训练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迫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对学习音乐的厌烦心里,以致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热情和信心。

4.音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唱50年前的歌曲,听100年前的音乐,这样的音乐课学生能喜欢吗?客观地说,现行音乐教材中,经典的音乐作品选用得较为充分,而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太少,使得朝气蓬勃,追求新奇,幻想未来的中学生对现行教材不满意,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神奇的音乐世界的积极探索。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解决问题呢?我反复认真考虑了自己的音乐课堂教学,试图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对教学模式做了新的定位,对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改进。

二、改进措施

(一)唱歌教学

1.运用队行变化,组成小组学习,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将学生排成面对面的两组椭圆形进行发生练习。以前在做发生练习时,学生都是面朝老师排成正方形队伍来演唱,唱时各唱各的,演唱效果一直不理想,学生容易忘记老师在演唱前所提的要求。将学生排成面对面的两组椭圆形进行发生练习,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己演唱的同时,也注意到对面学生的歌唱姿势,让学生面对面进行观察,监督,以便迅速准确的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轻松自如地进行歌唱

2.传统的教唱模式为:欣赏歌曲----学唱歌谱----直接唱歌词----艺术处理,改为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歌谱----艺术处理。

在唱歌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听赏录音或老师的范唱 ----学唱歌谱----学唱歌词----艺术处理。音乐课的大部分时间教识谱,把本应该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唱歌课变成了纯粹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教一首新歌,把曲谱视唱下来了(其实只有少数唱会了,大多数是“滥竽充数”)再填唱几遍歌词,这节课也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而且基本上堂堂课都是如此。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学习效率。采用欣赏歌曲----直接唱歌词----再学唱曲谱的教学模式,这样即使曲谱复杂的歌曲,学生先唱歌词,在学唱歌谱,学生歌唱的好,谱也学得快,并且所花的时间少,因为学生都有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在学生兴趣最浓的时候,只要解决了节奏音准的问题,一首歌曲就会很快地学会,效果当然好,待回过去再唱谱子时,因为已经解决了音准,节奏的关系,学生只要添上音符就能演唱,所以学得也快。这样的做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受能力提高,学习曲谱的畏难情绪减少,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对音乐作品进行反复的体会和演唱,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演唱技巧。

3.有选择的适度引入通俗歌曲

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喜欢通俗歌曲,这是因为通俗歌曲的音乐语言简单,易学易懂,对待通俗歌曲,我们应该全面客观的评价它,接受它,适合中学教学的内容取之,不适合中学教学舍之。把一些中学生喜欢的优秀的通俗歌曲引入课堂。如歌曲《大中国》《中国人》《让世界充满爱》《走进新时代》《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等。通俗歌曲引入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优略,辨别美丑,无形之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让学生享受到音乐艺术所给予的无限乐趣。再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充分发挥起其积极健康方面的审美价值和音乐教育作用,用来充实我们的中学教学内容,促进中学生音乐修养的全面提高。

在唱歌教学中,我还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变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自己上台演唱,自己想象和编排舞蹈动作,即兴表演等。

(二)欣赏教学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因此,听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培养学生真正具有音乐的耳朵,使其终生受益,也是音乐教学必须重视的任务,。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美感呢?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审美能力的音乐作品,以及创造一个充满音响美感的环境。其次教师要设计可参与的方式,并把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融入教学中,以高度的热情与学生一起参与欣赏活动。以丰富的情感启迪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音乐欣赏

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乐曲的欣赏常常使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中。多数情况是教师出主题,分析曲式,学生能听出主题与对比主题,能听出曲式结构就可以。以至造成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乐曲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贡献,乐曲的内容几结构,然后再听一遍乐曲以印证教师的讲授正确无误。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欣赏教学之中呢?

1.以“闭目法”聆听音乐

当人们闭上双眼或身处黑暗中,视觉失灵,眼睛中断了接受外界信息刺激,这时听觉神经却异常敏锐。平时在睁眼时难以捕捉到的声音信息,此时变得清晰可辩,细微的风吹草动,遥远的虫爬鸟鸣,俱收耳底,由于减少了外界对视觉的干扰,大脑高度集中,一切与外界的交流全由双耳承担。所谓竖起耳朵听。这时用美妙的音乐去刺激“盲人”的听觉,让其从唯一的途径 ----耳朵去捕捉每一个音符,从中去感受聆听,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课准备铃响,即开始播放选定的音乐,让学生静静地趴在桌上闭目聆听,一二分钟后将音乐逐渐减弱,消失,让学生处于一种极好的音乐氛围之中,再开始上正课。下课之前,再次让学生闭目趴下,打开音乐,铃响后,抬手示意,学生随音乐悄悄走出教室,这时,少了平时下课时的喧闹,唯有优美的音乐送学生离去,走了很远,还不时传来学生哼唱的旋律,这样,就将 45分钟的审美教育延伸到了课堂以外。我的想法是尽可能让美好的音乐在学生心田里多停留一分钟,日积月累,将会对学生一生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

2.注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创造力。

“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的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这正体现了艺术欣赏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丰富和提高。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的,我在每首作品欣赏后都设计了学生的参与活动。这样,既可以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的程度、,又可以发挥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欣赏作品《婚礼进行曲》时,让学生随音乐想象一段婚礼的场面,并体会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欣赏完毕,教师小结,“象这样在各种仪式上起烘托气氛作用的音乐就是仪式音乐,它属于实用音乐的范畴。下面欣赏一首仪式音乐《欢迎进行曲》想想这段音乐在什么场合使用比较合适?”曲毕,请一组同学为大家自行设计表演一段颁奖仪式,通过表演,台上台下的同学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

3.教师要把自己融入音乐,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克服学习中各种困难的动力,而良好的情境的设置则能很好的起到这种作用。授课前,教师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做音乐作品艺术感情的传播者。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见解和阅历,把握作品的情感脉络,并首先引起自己感情上的共鸣,然后在将这种情感传给学生。在授课时,通过讲解与欣赏有关的故事,音乐家的事迹,悬念的设置,问题的提出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黄河的合唱》时,首先,利用投影仪给学生出示了黄河的发源地,流经路线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看这条河是什么河,发源地在哪里,最后注入什么海?”师生共同讨论,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然后再播放歌颂黄河的诗朗诵及录音让学生听,使他们不仅能从视觉上感觉到它的静态,动态,听到它的声音,而且还能展开想象,联想。这样在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知识的理解。

4.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单纯的听觉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欣赏用电脑制作的经典名曲时,可以随意选择播放的起讫点。随意改变乐曲的速度,只播放想听的乐器而屏蔽其它的声部,可变换乐曲的调性,甚至可以改变任何声部的乐谱。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环节需要,随心所欲地调用多种图文,声象,信息,利用播放 VCD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并且适时地显示提示性文字,资料。利用播放CD唱盘来欣赏作品内容,并在播放期间显示某段音乐曲谱或同时用文字作以解说等。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听觉能力和视觉能力。同时综合,增加了分辨和记忆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音乐欣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采用单一的某种,只要教学效果好就可以。如我们还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或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等等。但多聆听和诱发兴趣是最基本的,更应见缝插针,时时处处有美妙的乐声陪衬着学习和生活,争取人人都成为音乐爱好者。

(三)器乐教学

马克思曾说:“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乐器演奏更是唱歌的延伸和发展。因为演奏时,耳,眼,脑乃至全身都要协调工作,不仅培养了乐感,而且对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开发有巨大的作用。

乐器进课堂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必由之路,它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班级授课为主的,以合奏为中心的教学。通过器乐进课堂使它同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视唱,歌曲,欣赏教学以及节奏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实践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主动地,创造性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有效地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那么,在农村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从参与器乐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恰当地把器乐引进课堂呢?

1.利用废物,引进节奏打击乐进课堂。

初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好动阶段,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课堂巧妙地运用打击乐,以教材用的旋律节奏相配合,这样不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解决了,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我校充分利用废旧的物品,动员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打击乐器。例如,三角铁(废钢棒制)、碰铃(废车铃制)、沙锤(饮料易拉罐装石子)、小快板(竹板制)、梆子(硬木制)等等这样上课时人人参与,各个有乐器。我将这些乐器分成若干个声部,先分类训练,然后进行综合训练。学生们一边歌唱一边按自己的声部进行节奏打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竖笛参与课堂教学。

竖笛比较便宜,携带方便,音色优美,适宜学生吹奏。符合集体教学原则的教学形式。竖笛参与课堂教学不仅是技术传授,更是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竖笛吹奏音乐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主题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其不同的情绪和音乐形象,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用较慢的速度和较弱的力度吹奏第一乐段的旋律,用于表现瑶族少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体现出优美,抒情,柔和的情绪。第二乐段的旋律由于它的情绪有优美抒情变为热烈奔放,用于表现小伙子闯入舞蹈行列中,尽情歌舞的音乐形象。我便启发学生用稍快的速度,中强的力度来吹奏。学生们兴致很高。认真吹奏,似乎这迷人的音乐将他们带入美丽的瑶族村寨。在盛大的节日里,与瑶族人民共享这美好,幸福的时光。我相信,等他们长大以后,如果再听到这首乐曲,一定会勾起他们对初中生活的美好回忆。

综上所述,我对我的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改进,逐渐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成了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音乐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

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主动学习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只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本身的音响,色彩,深邃的意境所诱发出来的神奇魅力,扬音乐之长,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改变单一型教法,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高兴,学生们一定会早日走入音乐殿堂,喜欢音乐课的。

[参考文献]:

1、贝王克、杜光主编《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资利萍《重论流行音乐进课堂》载《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1期

3、杨川美《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成因探析》载《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12期

4、鲁晓虹《情感----音乐欣赏教学的纽带》载《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年4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