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构建“创造性”音乐教学初探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摘自:《中学音乐网》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初中音乐教学经过广大教师的大胆改革,已取得很大进展,也涌现出一大批较成熟的改革者。但就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距离现代社会发展对培养自主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我从事了 10年音乐教育工作,经历了音乐教学的若干改革实践。一些有声有色的改革实践往往时过境迁。实际教学中运用的依然是从前的固有模式。究其原因是缺乏一种有生命力的、针对实际教学模式的构建。

二、“创造性”音乐教学模式的原则及框架

教学模式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一种中介。是包括教学思想、方法、结构整体设计在内的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思路。这里提出的教学模式是本人基于现代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而提出来的。

1、这种模式的基本原则

( 1)主体性和自主性原则

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导,才能焕发出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要焕发学习主体的活力,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注意养成学生的自主性。培养这种自主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自学的基础能力(强调结构化的知识便于学生运用与迁移),自学的智力品质(强调记忆、联想、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自学的方法与技巧(强调掌握听、说、唱、创、奏的基本方法)等。引导学生从学会独立学习,到学会辨别美丑,形成独立,富有创造力的人格。

( 2)活动性和优质性原则

活动性和优质性是指保证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质量。一般情况,一节课的三分之一以上时间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如听范唱范奏、感受音乐,并对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再独立创造旋律并演奏等。

为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我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独立对作品进行分析这一环节,在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了解的新知识及时提问,以便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了解并掌握新知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浅层参与(一般的模唱、简单问题的答问、讨论、有准备的表演等;这种参与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稍差学生的积极性有好处,但思维训练不够),较深层次参与(在初听作品时用自己的话较正确的总结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分析音乐情绪的特点、总结出较正确的曲式结构。其参与特点是这些活动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较有力的开发),深层参与(即创造力参与,在对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后,再让学生根据音乐要素独立创作出旋律并演奏的练习)。初中生的一堂音乐课应有一半以上属于较深层或深层参与。

( 3)创造性的原则

创造性是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它的创造力的前提是树立每个学生都是有创造潜力的观念,要珍视他们创造力思维的萌芽。

2、这种模式的基本框架

3、这种模式的特点

教师教学设计不再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而是既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又设计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而且这些活动的基本目的不再是枯燥的作品与曲式的分析,而是学习主体的知识、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三、探索实践

1、针对不同课型,引导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感受作品的习惯。

为改变更新旧的教学模式,每一节课我都是先让学生感受音乐,对音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上欣赏课时,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通听一遍作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再让他们根据音乐的单纯因素分析作品大致分为几段。大部分学生能够较正确的回答,即使学生的答案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不符,也不必立即否定,而是鼓励他们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对音乐的解释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已不合时宜,也不宜提倡。

我通常将两首音乐情绪截然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课时欣赏,以期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如在欣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我爱你塞北的雪”时,我请四名学生到前台为同学们做最基本的律动:原地踏步。并让其他同学随音乐做律动来感受:哪首作品更适合做踏步走?为什么听第二首作品时不适合做踏步走了?从而自然导入雄壮有力与优美抒情音乐情绪特点的分辨。再根据节奏的紧凑与舒展;速度的快慢;旋律线的起伏来分析作品。最后通听作品来进行曲式结构的分析。在复听过程中,学生已熟记作品主题,从而由浅入深地对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感受与分析。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创造从问题开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动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由于经常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问题,逐渐养成感受与思考并行的习惯。他们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在创作旋律的练习中学生提出:“为什么所有的作品结束音都落在主音上,不落在主音上可以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释的:虽然有个别乐曲的结束音可以不是主音,但大多数乐曲的结束音必须是主音。为了给学生一个明确感性的认识,我为他们示范了几首乐曲,让他们感受分辨后最终明白大多数乐曲的结束音必须是主音,否则没有结束感。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热爱音乐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这些能力的形成靠经常性的练习。由于我把一些课本上的练习纳入了课堂学习参与的活动,这就减轻了最后一部分课堂练习的压力。课堂练习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每个人建设音乐知识能力体系。这类练习形成的正是对感知分层分类组成系统的现代组成思想;一类是听、唱类输入信息面迁移性的训练,比如刚听过一首优美抒情音乐情绪的乐曲,可以再听辨两首乐曲,让学生分辨哪一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优美抒情?以此检验一下学生分辨音乐情绪的能力;还有一类是唱,奏,或写出旋律进行输出或生成信息方面的训练。

我让学生仿照欣赏曲或歌曲的主题进行旋律写作,既掌握了有特点的节奏,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类创作练习做的多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也就发展了。

我还给学生一些有特点的节奏型、拍号,让他们先组成一条若干小结的节奏,再即兴按旋律线的特点填上音高,形成一条新颖别致的旋律,最后用口琴竖笛演奏出来。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培养。

我还经常把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校园生活中,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发展。如鼓励学生大胆创作班级的班歌,先写上歌词,再谱上旋律。经过我的修改,同学们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班歌,使他们强烈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创造的乐趣。

四、几点收获

1、课堂结构的变化,使师生角色得以互换,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增。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演员,是主角;学生是听众,是配角。老师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学中教师是编导,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学到知识。培养了听、说、唱、创、奏的能力,同时发展了创造力和智力。

过去课堂教学基本是“导入 ----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四个环节。每首作品都是先介绍历史背景;作品分析;最后学生才听到支离破碎的音乐。教师已经替学生完成了思维活动并给出一个正确答案。现代教学变成了听、说、议、结、创的教学结构,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过去,教学功能是灌输知识,追求高分。现在是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中主动获取系统知识。形成听、说、唱、创、奏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再是高分,而是塑造自尊,自重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健全人格。曾经有一个被称为“差生”学生,在一次课堂的才艺表演中展露了自己的主持才能,我及时的表扬了他。后来他参了军,几年后再遇见他时,他已经是部队文工团中出色的主持人了。他感激地对我说:“要不是老师及时地发现了我的主持才能,给了我信心,我不会这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也为我自己自豪。

做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可能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考上艺术类的学校,但我们可以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