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初中音乐课改

音乐新课程:还音乐的本质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新课标组成员吴文漪老师谈音乐课改

发布时间:2002年10月09日 16时28分56秒


  受云南省教育厅的邀请,国家教育部体卫司组织了有关专家对我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进行了课改培训。在培训会上,记者就音乐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音乐课新课标组成员、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文漪老师。
  吴文漪老师说,新课标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它为音乐教学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吴老师认为,一个不懂得审美的人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一个不懂得审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心情感世界。我们以前的音乐课偏重于思想教育,注重一首歌的政治性、道德性。其实,如一个人对一首歌曲有了审美的感受,自然也就在思想上得到教育。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还了音乐的本质。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吴老师说,有关部门曾做过一项问卷调查,问题是“你敢不敢发表和别人(包括老师)不同的意见?”结果显示,年龄越低的做肯定回答的越多,有肯定回答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递减,这说明孩子本来极具想象力,而我们的教育在阻碍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了。对音乐的理解,各人有所不同,老师往往以固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忽视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去的音乐大纲里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条,新课标拓宽了音乐课程的内容,提出感受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直接把创造作为音乐教育的价值的重要体现。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信心,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演,这似乎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吴老师说,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乐为工具和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
  吴老师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的理念来改变教学方法。过去是“教教材”,现在应是“用教材教”。目前实验的3个版本的教材,总的思路是一样的,又各有特色。但关键的在于执教的老师,只要老师有新的观念,使用旧教材也同样可以教好。在国外,可以不要教材,因为老师具备这个能力。如将来老师都可以自编教材,那我们的音乐教育就会很有特色了。
  吴老师说,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改技能性的方法为审美性的方法,改灌输的方法为创造性的方法,改教师为主的方法为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过去学歌,老师教,学生学,现在可以改为让学生来主持一部分教学,会唱的、唱得好的学生可以教其他人唱。音乐活动还可以分成小组,小组中各组员根据各自的长处来配合小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信和表现力等。小组活动时间占得多,教师应根据情况与大班的教学活动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承。有的版本把小小音乐剧放在教材里,在北京经过实验,反应很好,学生有兴趣,参与也很投入。
  新课标音乐教学的评价是全方位的评价。最大的一点是学生是否以最大的兴趣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吴老师说,结果不是衡量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但在教研员这一级,有的教研员特容易固守原来的评价方式,教师本来积极性很高,但很怕教研员来听课后点评一通,因此,教研员这一级的观念改变很重要。


来源:教育周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