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陶冶高尚情操、进行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应摆正教师的主导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音乐知识教学中以练代讲
音乐节奏的教学如果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遍遍带着读的方法,教学效果收效基微。在教学中应以旧知识为出发点,在有趣的练习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新知识迈进,让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让他们在欣喜的欢笑中感到自己是学习的成功者,是主人。如十六分音符节奏教学中,先教学生边拍手边学儿歌,儿歌的节奏绝大部分是四分或八分的组合,但十六分节奏也在其中穿插。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哥哥 小弟弟 每天放学 做游戏 骨碌骨碌锤 骨碌骨碌叉 哥哥弟弟 笑哈哈
学生一会儿就学会了,兴致特别高。这时让每组学生用卡片排出这首儿歌中的节奏,如学生排到第三句都不会说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是十六分音符节奏,并出示十六分音符,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接着可能让学生分组讨论,十六分音符节奏和八分、四分节奏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到各组了解讨论情况。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较好地掌握了知识。
二、在歌曲教学中以试代教
习惯性的歌曲教学总是老师带领学生读谱、唱谱、填词、歌曲处理。这时,你会发现学生中有许多开小差者。其实,这样的教学已经使学生没有了学习的主动权。而高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学习简单歌曲的条件,教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唱多表演,自己要少而精地讲在点子上,并不失时机地启发引导,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才能增强对音乐形象的感受、理解和表现。
如:教《西风的话》歌曲时,用激励的话语导入:“这首歌学起来很容易,相信每个组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都能学会,如果有困难可以和老师一起商讨。”同学们会带着自信与新奇,有序地学起来。一起识谱,谁不会认,组内的小老师会主动地帮助他;唱不准旋律,会吹口琴的人帮忙纠正,待每个同学都学会后,教师又说:“大家边听音乐边思考,音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你从歌曲中得到一种怎样的启迪?”音乐响起,牵动着同学们的思绪,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又在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们由衷地感到:秋天真美,但秋天太短暂了,那么匆匆,和我们走过的学习生活一样,一年一年飞快地流走,应该珍惜时间……教师通过简短的几句导语和导思,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欣赏教学中以想代讲
过去的欣赏教学模式是老师向学生介绍作者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并简单地向学生描绘乐曲表现的内容,然后开始欣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被圈在了老师所定的框框中,没有想象和理解,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始终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天空中飞翔。如欣赏《乘着歌声的翅膀》,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听音乐,然后把感受说给大家听。优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无限的遐想,学生会说:“我好像来到美丽的大森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想到了妈妈带我到植物园赏花,五颜六色的花在我头脑中不停地闪现,美极了……”等。这时老师可以说:“这么美的音乐你们不想知道是谁写的吗?”学生会翻书寻找,此时抓住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课堂就会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