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小学音乐课改

让学生有双“音乐的耳朵”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8

  让学生有双“音乐的耳朵”――小学低年级学生音乐感受力培养教学例谈


  马克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音乐才能唤起人心底的音乐感觉。”但“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可见音乐感受的重要作用。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真是这种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担当起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任。如何培养学生具备“音乐的耳朵”,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呢?我尝试在小学低年段(一、二年级)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在音乐作品选择中,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基础知识为: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形成与发展。而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这些音乐基本要素、曲式及体裁形式去理解音乐、促进感受体验的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乐记》中就有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在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也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就应该选择一些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音乐作品。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够持久,如果欣赏曲目较复杂,那就很难达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低年段的学生特点教师选择真正适合低年段学生学习的音乐作品。比如苏少版二年级音乐第一单元是以“好朋友”为主题的内容,在本单元中欣赏曲为《口哨与小狗》,这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它描绘了小主人公吹着口哨,正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曲调轻松、活泼,形象逼真、可爱,很适合低年段小朋友欣赏与表现。还有《龟兔赛跑》《狮王进行曲》等等。这样的作品才能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体验过程中整个心灵感到真正的愉快,也可以从中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和愉悦。


  然而,现今社会中流行音乐大行其道,那强劲的节奏,直白的旋律,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对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表现,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深得他们的喜爱。而我们的音乐课本上讲的大多数是“历史”,而学生追求的是“现实”。因此,教师应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流行乐坛中的优秀歌手与经典作品,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感受力的目的。


  二、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


  音乐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包含了丰富的横向学科知识。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对音乐的感受基本上是处于笼统、模糊、单调、肤浅的水平,这样的心理特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果对每个音乐作品都进行进行表现要素、情绪与情感、题材与形式、风格与流派等的分析,显然是机械而枯燥的,这样做不但不会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反而会因为知识性的过于繁琐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和音乐素养的形成。如果不考虑音乐表现要素、曲式结构、体裁形式等音乐基础知识,只去感受、体验、想象音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但长此以往,则会导致学生对音乐认识和理解的片面性,甚至只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理解,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显然是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相符的。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既让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又使他们感悟到音乐的真谛,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把相关文化结合起来,就能够在教学中相互协调、合作、互补,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达到感受的体验,获得感受的愉悦。


  例如苏少版一年级音乐(上)第四单元《快乐的一天》中的钢琴独奏曲《跳绳》。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来跳绳,听一听跳绳的声音,念一念、拍一拍跳绳的节奏,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再欣赏乐曲。结合乐曲的音乐用简单的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律动,表现音乐。在欣赏《法朗多尔舞曲.》时,我们用线条、图形来表现乐曲的强弱变化等直觉地反映表现音乐,在活动中充分展现音乐感受力。


  三、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


  音乐学习的主人是学生,音乐欣赏的感受主体也是学生。充分发挥感受主体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学习音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在音乐欣赏中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因此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以及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他们走进音乐的天堂。


  1、精心设计语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儿童接触音乐之前,有一个让儿童体验自然情绪的阶段,诗意的朗诵,带感情地讲故事,教师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条件。在欣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简明生动的语境,能使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振奋的心理状态,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以语激情、以情动情、以情感人、以情激思的地步。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和谐自然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


  2,发掘音乐形象。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应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挖掘音乐情感,应当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进行深入地探讨。让学生明白,音乐就是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运动、快和慢、强和弱、高和低、长和短、紧张和平静、欢乐与悲哀各种因素的表现,它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情感是同步的。如《龟兔赛跑》、《小猫圆舞曲》《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等等。这些音乐塑造的形象非常鲜明,且易于模仿和表演。该年龄段的学生具有纯真快乐、易受暗示的天性,听到形象鲜明的音乐就会手舞足蹈。教师可充分利用音乐形象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参与表现。如《小猫圆舞曲》虽然比较短,但它运用旋转反复的音型和活泼跳跃的旋律呈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小狗形象。执教该课时,可抓住这一音乐形象,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随乐模仿表现遛狗的方式来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


  四、在情景创设中,营造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氛围,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


  创设情境就是再现乐曲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景中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能鼓励帮助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展开自由的想象与表现。


  那么怎样在欣赏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1、展示画面:画面的展示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了解音乐创作背景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对乐曲得感受能力既直观又能记得牢。利用图画再现乐曲情境,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样,孩子们对乐曲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了内心体验。如《彼得与狼》利用图画了解角色的特点,展开想象;《苗岭的早晨》利用画面能把我们带到美丽的苗家村寨,领略淳朴的苗岭风情。


  2、播放音响音像资料:利用音响音像资料的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播放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歌(乐)曲中的形象作出准确的表现。


  3、角色表演:在小学低年段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等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在欣赏乐曲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能让学生演一演,不仅能让学生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如《龟兔赛跑》,兔子的灵活、骄傲;乌龟的缓慢、踏实,根据不同音色与不同速度通过角色表演出来。《玩具兵进行曲》孩子们精神抖擞的随着乐曲行进着,都是对音乐很好的感受与体验。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小学低年段音乐欣赏教学注重情感体验,活动的参与,重点的深入,知识的积累。由于长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音乐作品中的众多基础知识能“信手拈来”,大大提高了音乐欣赏活动的高效性、科学性、深入性。音乐教师有责任想孩子们介绍更多更美的音乐作品,锻炼他们那对“音乐的耳朵”,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出,想得到,说得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离音乐的真谛更近,从而更好地享受音乐艺术的真、善、美。让他们心中的“音乐种子”能健康、快活地成长、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    王次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北京师范出版社2002


  3.《在音乐教学中巧用“通感”》  周海燕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