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由“审美”到“育人”——从海德格尔美学观看新时代音乐美育思想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蔡韧 谷宇飞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5-04-01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话语体系中,他突破了现代美学中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审美模式,而将其视为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也与新时代音乐美育思想中“美育育人”的目标相照应。海德格尔将人对美的感受及美作用于人的过程定义为“审美感受状态”(即主体的审美行为加之于客体后由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并将其视为美学的中心地带。在海德格尔的哲学巨著《尼采》中,他解释道:“对美学思想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主体——对象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感受关系。”(15)与该观点不谋而合的是,新时代美育目标是“人”本身,同时还重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过程。新时代音乐美育之“美”,意味着不再拘泥于客观的音响物性和审美规律,而是人借由音乐活动的内在体验发掘出蕴含于其中的文化、美学、思想内涵,探索美对人的意识、情操、心灵、想象力、创新力等方面的影响。这意味着“美育”不再局限于主客体审美的单向模式,而是注重美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聚焦核心素养提升,从而达到“育人”的美育目标。在新时代美育思想影响下,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同样指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对艺术教育过程本身的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如今已成为新时代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方针。通过20多年的音乐教育的实践和理论总结音乐教育哲学完成了从“审美”到“美育”的转向,既强调了“育人”的目标导向,也进一步印证了海德格尔有关“美”及“审美感受状态说”等观点。

  三、教化与育人:核心素养提升与美育师资建设

  在海德格尔眼中,德国人文主义(Humanismus)传统中依“形”造人的教育模式并不值得提倡。(16)他在《柏拉图真理学说》一文中依据柏拉图洞穴理论对教育本质进行诠释,文中观点也与“审美”到“美育”的音乐教育哲学转向相契合。在该文章中,海德格尔指出德语中常用的“教化”(Bildung)一词偏离了希腊文中“教化”(Paideia)的原义。他将德语“Bildung”译作“造形”,意为依照“预先存在的形象”(Vor-bild)对灵魂进行构造(Bilden)。海德格尔对教育的思考更贴近于柏拉图学说,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在于灵魂本身,并将灵魂全然显现,引导人们抵达并适应存在的本质。”由此看来,海德格尔更强调教化的过程属性,即“善的理念”不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指向“人的本质的转变”。(17)

  新时代美育把目光聚焦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将核心素养提升视作音乐美育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022年版《艺术课标》还对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加以阐述:“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音乐作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主线,其课程体系按照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分为四大类,其中共涵盖了14项学习内容,除了重视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及音乐创作、表演的技能培养外,课程设置中还加入了与其他学科、艺术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部分,突显出新时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属性。2022年版《艺术课标》还对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加以规定,以确保其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可操作性。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变化,既体现出新时代音乐美育思想关注教育过程对“人”的转变,也体现出其与海德格尔教育理念中相吻合的特质。

  海德格尔曾担任德国弗莱堡大学校长,在他看来,“美”是真理的自行发生,而“育”是面向思的过程。(18)海德格尔在《什么叫做思》一文中对“教”与“学”的内容展开论述,其中对教进行过如下阐述:“真正的教师以身作则,向学生表明他应学的东西远比学生多,教师必须比弟子更能受教。”(19)海德格尔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绝非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教学相长共同面对“思”的过程。海德格尔眼中的“教”同时也是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教”不仅是完成硬性的知识传播,更需要落实到人自身素养的本质提升方面。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中,教师和学生都被局限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化的评价体系中,缺乏对教育过程本身的关怀及对人文素养的重视。而今新时代音乐美育中“以美育人”的“人”不仅指学生,还包括教师,既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也关注美育师资的建设问题,这一理念也与海德格尔的教学观不谋而合。以《意见》为例,该文件在加强学校美育师资建设方面强调了美育师资建设的重要性,要求“配齐配好美育教师”“艺术师范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根本”。此外,2022年版《艺术课标》中同样也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升做出规定,即“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提高艺术教师全面育人素养,提升教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在美育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参与都至关重要,对学生素养提升和美育师资建设的各项新规定,进一步说明了新时代美育思想完成了从主客体审美到注重美育过程和美育主体的一大跨越,也印证了教育目标在于“人”的本质转变、教师应面向“思”等海德格尔的哲学观点。

  四、本源与融合:音乐美育的多元文化内涵

  如海德格尔所言,“艺术归属于大道(Ereignis),而‘存在的意义’唯从大道而来才能得到规定。”(20)其哲学概念的诠释最终都归于对“大道”即万物本源的理解中。海德格尔也曾强调过艺术的民族性、历史性特质,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他曾表示:“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此在的本源,乃是艺术。”这意味着艺术只有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新时代美育思想中强调应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突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管建华教授倡导的“音乐作为文化”的教育哲学同样反对西方传统中心论,其提倡“多元文化观”,认为音乐教育应在本民族语境中建立文化的自觉意识和文化归属。(21)海德格尔的美学观和“音乐作为文化”的教育哲学观在关注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与身份认同方面达成共识,同时也与《意见》中所指出的“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等目标相呼应。新时代音乐美育改革,除了完成由“审美”到“美育”的教育哲学转向外,也从“民族性”入手将遵循美育规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作为方针。《意见》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格调高雅,凸显中华美育精神”。虽然“美育”这一概念20世纪才由蔡元培先生引入中国,但中华美育精神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中。在新时代弘扬美育精神,必然要在本民族的文化语境中寻找到落脚点,并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以中西互鉴的形式推动中国特色音乐美育方针的落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