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多导师协作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音乐人才培养中的探索

作者: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吴巧云 姬红兵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4-03-18

  (一)加强音乐基础课程之间的协作

  本科一年级要加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两门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让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联合备课,在一个学期内乐理课讲什么,视唱练耳课就听什么、唱什么,教学进度同步跟进,力争确保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推进。此外,这两门课程的教师要定时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乐理讲解“节奏节拍”的概念与各种拍子的特征,视唱课就同步训练学生在视唱曲目中体验和表现各种节拍的强弱韵律,以及了解基本击拍图示与指挥方法。乐理课讲解“和弦”的构成、原位、转位、识别方法等知识,练耳课就去听辨和弦的原位、转位构成与色彩性能等。本科二年级的“视唱练耳”与同时期开设的“应用和声”可以横向结合在一起。例如,和声课讲解“和弦连接”中和弦音的重复、省略、声部进行等知识,练耳课就听辨三和弦原位、转位的连接方法,以及属七和弦解决时的音响效果等。上述所列的几门音乐基础课程彼此间互为基础、相互关联,但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不能同步,存在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脱节的问题,使得知识点讲得再多、再难,学生若没有掌握,就不能指导艺术实践,到头来还是徒劳无功。尤其对于应用型社区艺术人才来说,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必定得太高,但一些基本乐理、和声知识必须搞懂学透。毕竟不能熟练掌握音准、节奏等识谱能力与调式调性等分析能力,就无法担当社区音乐教师。所以,大学期间乐理成绩达不到95分以上、视唱成绩达不到80分以上的学生,应要求他们重修这些课程。如果这些音乐基础课程可以采用多位教师同步教学,以及协同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就一定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视唱练耳实践能力。

  (二)加强音乐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的协作

  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应用和声”与本科三年级开设的“音乐作品分析”,应该与学生演奏、演唱曲目的作品分析紧密结合起来。音乐表演专业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主修的专业课,或钢琴、或声乐、或其他器乐。钢琴本身就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多声部乐器钢琴曲目也至少都是二声部作品;本科生学习的声乐与其他器乐作品,很多都有正规的钢琴伴奏谱,也属于多声部作品。如果和声课教师在讲授“调与调的关系及近关系调转调”的知识时,让学生找到“共同和弦”、掌握转调的手法,那么除了运用和声教材中的谱例之外,还可以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本学期正在学习的器乐或声乐曲目进行调式调性分析,这样在理论课与专业课两位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音乐内涵的理解。同样,如在“音乐作品分析”中,讲授“单三部曲式概念、分类、各部分特征”等知识时,使每个学生能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学习的器乐或声乐曲目进行曲式结构分析,那么学生在背谱与把握作品发展脉络等方面一定会得到帮助与提高。可见,音乐基础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开展多导师协作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加强同类专业课导师间的协作

  以钢琴专业课为例,无论对哪种层次的音乐院校来说,钢琴教学都是以“一对一”的专业授课形式为主,每个学生都在两年或者四年内,在一位固定的专业教师指导下系统掌握钢琴演奏技巧与不同时期的钢琴文献。但再好的教师也会受到学习年限、学习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对此,我们以教研室为团队,以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打破封闭教学的“门户之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形式。例如,大一学生在学习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曲目时,首先由一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讲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与键盘演奏特点,以及巴赫、斯卡拉蒂等代表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触键技巧等共性知识,然后在“资料”栏目中添加如巴赫二部创意曲第8首等作品的教学范例,以及主讲教师的讲解示范;其他授课教师也要参与曲目触键方法或者作品分析的知识添加;还有教师将各自收藏的权威演奏家的经典演奏拿出来与大家共享;教学班的十几位学生要参加讨论,对比不同演奏版本各自的特点,最终在自己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一首巴赫的复调作品。多导师协作的开放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开阔的知识视野,广泛吸收每个教师的长处,积累更全面的音乐素养。

  (四)加强不同专业课导师间的协作

  针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我院会以集体课的形式开设三个学年、六个学期的室内乐排练课,包括声乐伴奏、键盘重奏、管弦与民乐伴奏、小型室内乐组等,并由多位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承担排练课的教学任务。每位教师按照各自承担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次讲授各类乐器或男女声部的发声特点;分析作品的不同时代风格;指导学生分声部排练;解决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等。由于排练课是钢琴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因此指导教师在专业课上,除了要指导学生演奏独奏作品外,也会协助排练课教师,对学生一个学期内要完成的伴奏曲目与室内乐合作曲目,尤其是对合作曲目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技术难点给予更具体、细致的指导。

  另外,管弦、民乐、声乐专业学生都有各自的指导教师,当他们与钢琴专业的学生合作排练时,也应打破一对一封闭教学模式,实行导师团队制,有条件的可以形成固定的导师搭配模式。不同专业导师组的教师要进行集体备课,共同确定学生每个学期演奏、演唱、合作的学习内容与考试曲目,确保各项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与统筹安排。学生的演奏曲目要首选经典音乐文献,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都应具有良好的训练价值和实用价值,注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搭配与衔接。导师团队在每个学期至少要进行四次集体备课,对学生每个单元所学内容、掌握情况、存在问题、下一阶段如何调整训练目标等进行集体研判。同时,在协作曲目的力度、速度等音乐处理、技术标准、排练走台、演出比赛、社区实践等教学过程中,都力争实现双导师联合上课的模式,整合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一个学期内,导师至少要为相同导师组的学生,或者同类乐器的合作学生,组织两到三次公开课和研讨会,让学生在开放公平的学术氛围中,互相观摩、彼此评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合作能力,拓宽学术视野,积累演出经验和教学经验。

  (五)加强校内与校外导师间的协作

  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培养孩子从小学习吹、拉、弹、唱等音乐才艺,与此同时,社区中老年音乐爱好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可见未来的社区艺术工作者将凭借自己在大学掌握的一技之长,承担社会音乐基础教学。音乐专业学生在大四的实习中,无论是到学校顶岗代课,尝试做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还是到社会培训机构,做一名乐器技能课的陪练;或是到社区辅助相关工作人员开展文艺娱乐活动,都要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实习期间校内专业教师应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保持及时沟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协同指导,及时了解学生面临的教学难题与欠缺之处,并各自从不同角度给予有力的帮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