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新媒体背景下构建智慧型《基础声乐》课堂的教学研究

作者:衡阳师范学院 邓开元 衡阳市第一中学 刘书瑶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3-09-04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渗透并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新媒体为时代技术发展程度标志的重要呈现载体之一,它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现在教育领域,并以其超强的可观感、可视化,受到诸多高校教师的青睐。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将相对分散却包罗万象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入高师声乐课堂,不仅能助益构建智慧课堂,提升高师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也能满足声乐教学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教学革新,为国家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教育目标。本文即是围绕依托新媒体构建智慧课堂的方式、路径展开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智慧课堂;高师学生;声乐基础;学习兴趣;

  声乐基础教学,是整个音乐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音乐学科的教学体系框架中的基础元素。对于教师而言,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通过自身理论的积淀和经验的积累,向学生讲授声乐知识理论,教授发音及演唱技巧,辅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能及时接收教师所输出的多种音乐教学信息,在融入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的基础上,独立又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提升自己对音乐的审美格调和音乐技能。但由于声乐教学目标的完成主要依赖于课堂素养的积累和课下大量的练习,对已拥有完全自主思考能力的高师学生而言更显枯燥,加之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老套,信息分享滞后,因而迫切需要进行教学革新。

  一、高校传统声乐课堂的现状及特点

  声乐实践是基于人类生理构造,使之顺应并展现音乐旋律,勾勒音乐色彩、彰显音乐情感、塑造音乐情感的教与学互为辅助、互相促进的过程,它是人类学习和实践相统一的技能之一。由于声乐不像其他学科,有可供参考的可视化教学步骤与效果,但其又需遵循其内在逻辑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声乐是一门较难教授,也较难把握教学效果的科目。正因如此,传统的高校声乐基础课堂上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声乐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又多有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教学质量较差。因此,依托新媒体对声乐课堂进行改革,已是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声乐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教学方式单一老套,趣味性不足

  以声乐演唱为中心,声乐基础课程得以有延续的完整的体系,所以声乐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更强。但为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高校现在的声乐授课依然是老旧的单线输出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按自己的课时计划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按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的重复转化,所讲理论直白枯燥,趣味性不足。同时,由于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如遇稍微复杂或抽象的知识点及实践理论,多数学生便判断不了对错,只能比葫芦画瓢模仿他人,导致基础差的学生更无兴趣学习,学习效率也越来越低[1]。

  (二)教学氛围传统封闭,缺乏互动性

  扎实的声乐基础来源于对学生声音感觉上的训练,也就是歌唱肌肉群的训练。当作用于歌唱的肌肉群能够默契地协同作用,发出的声音就会非常美妙。但由于高校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资源有限,素材干瘪,学习环境和氛围相对封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没有渠道,参与度较低。同时,教师面对的是数量较多的学生群体而非个人,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对个人进行辅导和纠正,加之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的感受并不敏锐,自主练习缺少针对性,不能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学生个体对知识需求的差异化[2]。

  (三)学科间关联度较低,局限性明显

  实际上,高校声乐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不够健全,各学科之间界限较为明显。除了对声乐专业部分内容了解外,学生多数时候处在封闭的圈子,没有机会和路径接触外界美学知识,使自己所学不同科目之间没有建立起必要的联系。此外,高校传统的声乐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扮演配合与服从的角色。教师在进行声乐理论讲解的环节,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很容易以个人思维增加理论知识的灌输,减少对作品的分析和凝练,弱化了对唱歌原理的剖析,更减少了对与声乐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链接。学生单纯地浸染在声乐课程理论中,忽视了其他学科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限制了学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且给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阻碍[3]。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