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高校舞蹈教师助课中学校本课程的思考

作者: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李春晓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21-01-20

  摘要:在高校教学与地方基础教育协同合作发展模式下,高校舞蹈教师深入中学校园进行校本课程的助课,实现了高校与中学舞蹈教学的有效对接。高校教师作为其中的核心力量,在这种良性的合作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地实践锻炼过程中不仅更好地体现了自身专业优长之价值,而且还获得了能力的提升。笔者在进行助课时主要完成了“教学与创编”两个环节的任务,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借此来探究中学舞蹈教学特色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舞蹈教育 舞蹈创编 校本课程 地域特色

  一、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现状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代背景下, 舞蹈教育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舞蹈进校园”话题热度的增加、吕艺生教授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成果丛书《素质教育舞蹈》的著成、“舞蹈进校园”项目的具体实施及中小学试点工作的开展,舞蹈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普及, 受到家长及学生们的高度重视。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不同舞种的舞蹈表演。当她们欣赏舞蹈时,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舞蹈对于情绪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于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唯妙唯肖的叙述都深刻地感染着学生, 弥补着她们对舞蹈认知的空白, 进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舞蹈美、体验舞蹈美以及表现舞蹈美的学习兴趣。鉴于这种情形, 学生对于舞蹈教学中的相关内容需求量持续增高,中学舞蹈校本课程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 学生们可以通过舞蹈基础动作的训练,增强肢体灵活性、柔韧度及协调性,从根本上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形体气质的目的;可以起到挖掘学生各项身体潜质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经典舞蹈剧目及完成舞台表演的过程中, 可以使其表现力得到锻炼;在与教师协同完成原创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又能够丰富其想象力、提升其创造力。学生通过课程中的教学设计,逐渐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动脑的创新意识。可见,舞蹈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局限于舞蹈本身,而且已经引起了学生自身情况的转变,辅助学生建立起健康、乐观的心态及良好的精神面貌等,并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今,舞蹈校本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的开展,已经成为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下课程教学中,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舞蹈动作讲解、舞蹈示范、布置舞蹈与课程作业、学生自行完成并领域其中内涵的舞蹈课程教学方式。传统舞蹈与课程知识的结合过于生硬刻板, 这既会导致在课程中融入舞蹈的教学意图无法展现, 又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课程内容的真正含义,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随着教学理念的深入化与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舞蹈课程中手舞足蹈的基础层级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形势, 我们需要结合当下学生学习特点, 结合各类新型教学活动中来考验学生体力、脑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舞蹈教师助课时的转变

  基于中学舞蹈校本课程需求量、参与度持续增高以及专业化发展的走向,学校迫切需要高校舞蹈教师与中学教学对接实现协同合作教育。对于高校舞蹈教师而言,长期围绕着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进行教学与实践,通常所接触到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因此,教师已经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当步入中学校园进行助课时,面临中学校园中的种种现实情况, 教学对象又转变为仅有部分学生具有舞蹈基础时,教师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转变,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首先,教学方法需要从“专” 转变为“准”。在以往的舞蹈教学过程中“口传身授” 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一方法在高校与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口传”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贵在通过专业术语,向学生传达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在中学舞蹈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特质区别,“口传” 的过程自然需要减少专业术语的出现,则更应该倾向于启发引导式、联想式的精准用语,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身授”也会产生由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动作转向教师为学生规范动作的倾向。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需要着重注意自身的教学方式,从“专”向“准”转化。教师在确定相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后,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应的舞蹈视频,在视频结束后教师对舞蹈内容进行基础介绍, 之后请同学分享自己对舞蹈内容、动作、传递含义的看法,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先请学生自行联系相应的舞蹈动作, 教师则负责观察并总结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不解之处, 在汇集问题后教师再进行专业舞蹈精细讲解与示范。

 1 2 3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