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论弱声唱法在群众合唱训练中的作用

作者:吴丽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摘要:弱声唱法是在呼吸的支持下,放松喉咙、高位置发声的半音音量的发声方法,在群众合唱训练中对指挥的协调、合唱色调的统一、直声唱法的学习运用方面有明显的效果,对提升业余合唱队的演唱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弱声唱法;合唱;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民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合唱作为集体演唱的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以人声作为艺术的表现工具展示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逐渐成为群众艺术中最富大众化、最易凝聚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手段。然而,合唱艺术是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仅有百年历史。广大群众对合唱艺术的理解有待进一步的普及,加之我国的基础教育方面也缺少像俄罗斯、日本、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那种学生必修的、常规性的、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项目,我国群众合唱的整体演唱水平及对大众音乐生活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需要从事群众合唱的指挥及艺术指导方面的人员得到更专业的培训,调整合理的合唱的训练方法,使合唱的排练更高效。结合实际的经验,笔者提出在合唱的训练中加入微声唱法训练是群众合唱训练十分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一、弱声唱法的概念


  ( 一) 弱声唱法释义


  弱声唱法( mezzo voice) 准确的说法即为“半声唱法”,有别于虚弱的“假声”,其特征是“有正确的气息支持”与“真声的声带紧张度”。[1] ( P147) 具体指在呼吸的支持下、有正确声音位置、有良好歌唱状态、发出的饱满集中的音量有所控制的声音。弱声唱法可以避免由于气息过多地冲击声带而带来的损伤,克服听觉的主观性,培养内在的听觉能力,克服低音区音位容易垮下来等毛病。弱声唱法的最大好处还在于: 容易使歌唱者在自然的状态下调整共鸣器官和声带的适度张力,从而获得“集中”而“有支点”的高位置声音。


  ( 二) 弱声唱法的演唱运用


  歌唱是呼吸、吐字、喉位、共鸣互相对立而又互相配合协调一致的结果。如果我们能通过正确的声音概念,音乐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去调动和控制这四组神经机肉,让它协调一致地发出我们想象的声音形象时,就会产生优美的歌声。采用弱声唱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声音的位置要高。演唱者自己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头腔振动,注意各种对抗的运用,共鸣点小而集中,声音富于穿透力但感到不太响。2.注意呼吸的支持。唱之前要保持乐器的状态,不漏气,不费力,气息永远要有好的保持,有好像气永远用不完似的感觉。3. 打开喉咙。上腭向上抬起,思想要集中于使咽腔绷紧成共鸣管道,始终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在合唱中用弱声唱法要注意做到“弱而不虚、强而不炸”学会在歌唱中倾听,可以得到圆润和谐的声音。


  二、群众合唱训练中弱声唱法的作用


  ( 一) 有利于指挥的协调


  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合唱作品应反映什么样的内容,强弱应该有怎样的处理、合唱训练最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需要指挥提前做好缜密的准备并通过明确的手势、体势表现出来。合唱的艺术风格才能体现出多层次、多变化、多样性的特点。然而,我国群众合唱的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合唱团仅停留在“群众歌咏”的水平,合唱队的成员演唱时只是一味的唱强,在激昂的歌唱状态下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有余而变化不足,歌唱往往给人“响、亮、炸”的单纯印象。排练时,队员一张嘴往往使指挥失去控制,在节奏及声音的处理上都犹如“刹不住车”的感觉,指挥的指令声音只能随着队员的歌唱声“水涨船高”,导致排练场面混乱,排练效率降低。这种情况只有通过弱声唱法得到避免。弱声唱法有利于合唱队员的倾听。在弱声唱法的运用下,队员可以清楚的听到自己声部的声音及其他声部的声音,可以很清楚的听到指挥的指令,可以很轻松的从pp 唱到f 甚至是ff,可以实现合唱声音的统一及丰富变化,对于群众合唱团来说,拓展了声音表现的空间,提升了整个合唱队的演唱水平。


  ( 二) 有利于歌曲色调的统一


  音乐作品在艺术再现的过程中,每一瞬间与它前后相连的瞬间的声音相互之间,在音量、音色及速度上所形成的不同程度的层次差别的整个起伏局面,称之为色调。[2]( P96) 在合唱作品的创作演唱过程中,不仅在音量的控制,在色调的构成上同样要求有合理的安排。色调有音量、音色、速度三种基本要素,必须根据作品的内容把握合理安排色调。当下,随着合唱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群众合唱越来越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无数支正在活跃的业余合唱团中,无论是西方传统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弥撒曲、康塔塔,节奏极富变化的黑人灵歌等各国传统民歌及结构严谨、和声色彩丰富的创作歌曲,还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线性思维模式下的优美的创作歌曲都有出现,传统与流行并存,整齐队列与载歌载舞的表现共处,演唱风格及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在演唱作品时更要注意色调的处理,才能演绎多样的音乐风格。


  ( 三) 有利于直声唱法的运用


  直声唱法是没有波动的歌唱声音,是解决合唱音响和谐最有效的方法。在群众合唱的排练中特别常见的是声音不融合的现象,有几十个人在唱就能听到几十个不同的声音,很难做到协和动听。这与人员的发音位置、吐字的习惯及共鸣的运用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的解决方法就是直声唱法。直声唱法对共鸣有严格的要求,就是采用高位置的头声共鸣,这种唱法使共鸣、气息、咬字的位置很容易得到协和一致的声音,这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弱音唱法所要求的。如我们所知,合唱起源于欧洲教堂宗教音乐,歌唱的场所往往是高顶的空旷的场地,如教堂或礼堂,因为场所有良好的共鸣,所以合唱的音量并不是很大,追求共同歌唱时的优美、和谐才是合唱艺术追求的真谛。这种美学观与当前我国群众合唱追求响亮的观念有很大不同,因此在群众合唱训练中无论是练声还是歌曲演唱时尽量追求合唱均衡、和谐的美学观,坚持用弱音唱法训练对一个合唱歌唱水平的提高重要。


  在合唱艺术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民众走到合唱队中间来,合唱对丰富群众音乐文化生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群众合唱起步晚,大量基础性技术问题还会长期困扰我们,弱声唱法是解决群众合唱训练问题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探讨弱声唱法的运用对群众合唱水平的提高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鸿年. 合唱训练学上.[M].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2]马革顺. 合唱学[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作者:山东德州学院讲师 吴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