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 大学音乐论文

浅析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音乐特点

作者:吴娟 来源:中小学音乐教育网 2018-01-17

  引言:


  舒伯特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约有1500多首,遍及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歌曲共600多首,其中《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流浪者》《鳟鱼》和《死神与少女》至今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因此舒伯特被世人誉为歌曲之王。


  《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天鹅之歌》是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中三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其中《冬之旅》是为男声独唱与钢琴而作,歌词系威廉谬勒的24首诗歌。《冬之旅》由24首歌曲组成,整个声乐套曲分为两个部分,每一部分为12首歌,声乐套曲的一头一尾两首《晚安》与《手风琴手》好像是具有引子和收场的作用。《晚安》是第一首歌曲,它确定了整个声乐套曲的情感色彩,揭示了主人公心中的痛苦。《手风琴手》是《冬之旅》最后一首歌曲,它被当作一个总的结论,是悲惨的无可挽救而得出的可怕的结论。《手风琴手》的形象好像体现了艺术家、音乐家舒伯特本身的命运,在歌曲的末尾,由作者出面直接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如果愿意我们将同意受痛苦,你如果愿意我们将在手风琴声下歌唱。”《冬之旅》的写作为两部分,前半部写于1827年初,后半部在同年10月完成,距作者去世仅一年,在艺术歌曲史上这一部作品占据着重要地位。舒伯特《冬之旅》的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和声与调性的布局起到了衬托音乐情感的作用;二是织体与音型形象地塑造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三是音乐语言显着的复杂化加强了声乐作品的戏剧表现力,深刻的悲剧性特征又体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思想;四是作品深深植根于民族音乐的土壤中体现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一、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背景


  舒伯特1792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近郊的一个平民家庭。1818年,他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毅然辞掉教师之职,前往维也纳去寻求他幻想中的自由艺术家生活,也成为了第一代纯粹靠音乐创作为生的市民艺术家之一。舒伯特的一生是在奥地利反动封建势力复辟的年代里度过的,奥地利统治阶级推行露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人民的思想在黑暗的统治下变得堕落、麻木,舒伯特就处于这种政治黑暗、封建复辟的时代里,特殊的社会阅历及生活的折磨使他的创作思想变得成熟,内心的苦痛与无奈也赋予了作品以深刻性及真实感。因此在舒伯特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听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即使是欢快的作品也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套曲《冬之旅》是舒伯特去世前一年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创作而成。也许是从流浪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舒伯特深刻地体会到美好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冷酷的现实生活带给他的苦痛与绝望使他看不到出路和光明的前途,于是他努力挖掘了诗句中的韵律和音调,着意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塑造了诗中那个寂寞、孤独、对现实不满,追求渺茫的理想王国又终不可得的苦闷灵魂,他在这部充满了血泪和悲伤的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因此,作品既是作者对人生和现实的总结,也是舒伯特歌曲创作的艺术成就的总结


  二、关于和声与调性布局方面的特色


  《冬之旅》共包括24首歌曲,它们的调性及转调布局如下:


  1.《晚安》d小调d - D - d


  2.《风标》a小调


  3.《冻泪》f小调


  4.《冻僵》c小调


  5.《菩提树》E大调E - e - E


  6.《泪河》e小调


  7.《在河面上》e小调e - E - e


  8.《回顾》g小调


  9.《鬼火》b小调


  l0.《休息》c小调


  11.《春梦》:A大调A - a


  12.《孤独》b小调


  13.《邮车》F大调


  14.《白发》c小调


  15.《鸟鸦》c小调


  16.《最后的希望》E大调


  17.《在村庄里》D大调


  18.《风雨的早晨》d小调


  19.《迷茫》A大调


  20.《路标》g小调g - G -g


  21.《旅店》F大调F - f - F


  22.《勇气》g小调g - G -g


  23.《虚幻的太阳》A大调


  24.《老艺人》a小调


  从24首歌曲的整体调性选择来看,其中只有8首歌曲选择大调为主调,其余16首作品都是以小调为主调。这使整部套曲蒙上了一层暗淡、忧伤的色彩,从而在整体上巧妙、妥帖地刻画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漂泊者的感伤,反映出处在梅特涅统治下的人们的忧虑和深深不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选择大调为主调的作品中,作曲家也经常通过和声大调的运用以及向关系小调或者同主音小调的转换等手法来暗淡大调“明朗”的色彩,强化作品暗淡忧伤的情绪。比如第16首《最后的希望》的主调是E大调,但作品从一开始的钢琴前奏就选择了降VI级的和声大调,配合以动荡、多变的节奏,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面对“无数鲜明的黄叶在枝头摇荡,哭我那幻灭的希望”的形象。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都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有效地配合了音乐形象、情绪的转换变化。又如第5《菩提树》,开始是在E大调上进行,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后来音乐转向同主音小调e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调,描写了流浪汉虽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热切盼望能得到宁静的归宿。因此声乐套曲《冬之旅》中以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和转换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刻画,是其调性布局的一大特色。


  三、关于织体与音型方面的特色


  宏观地考察《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也包括一些“隐性”复调织体。[1]就主调织体而言,它在演奏处理方面可以遵循一般的演奏特点,而作品中的“隐性”复调织体,则需要我们去分析并在演奏中体现出来。《冬之旅》中的隐性复调织体主要有“对比式”和“模仿式”两大类。比如第4首《凝结》,它的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的声部进行,而钢琴声部的右手部分则成为二者之间的和声音型。第8首《回顾》中,貌似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还与人声部分构成巧妙的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进行,这是作曲家注重和声低音“旋律化”写作所构成的独特的效果,更需要我们钢琴演奏者认真分析挖掘,并在演奏中突显这些富有特色的“模仿式”进行。第2首《风标》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撇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瞥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而第18首《风雨的早晨》的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狐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这里的演奏要节奏准确、跳音果断、富有力量,从而在作品的一开始就给听众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冬之旅》最后一首《老艺人》的钢琴声部的音型和织体是最为简洁也最富有艺术效果的。作品的引子是几个五度音程与三度进行的旋律的交替,在人声进入之后仍然以引子作为伴奏。人声演唱时,钢琴是空五度音程;人声停滞时,钢琴是三度旋律进行。巧妙地描写了摇琴老艺人的形象,深刻地揭示出老艺人内心的悲伤。


  四、《冬之旅》音乐语言显着的复杂性与深刻的悲剧性特征


  《冬之旅》中戏剧性形象的复杂性,造成了音乐语言显着的复杂化。在《冬之旅》里极少有用常见乐节形式写的歌曲,在有分节的地方,乐节也是服从连续不断发展的原则,使歌曲形式的戏剧化意图显着增长,这一特点表现在《冬之旅》声乐套曲中的大部分歌曲里。曲调语言到处都保持了歌唱性,这是舒伯特歌曲创作手法必不可缺的特性;另外在许多插部中,语言的朗诵式因素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声乐曲调的戏剧表现力。


  《冬之旅》作于舒伯特去世前一年,生活上的不如意与挫折,对自己病情的忧虑,或许还有对死亡的预感,使他读到缪勒诗作后立刻产生了同感共鸣,他把自身的苦难经历和这种孤独之情融入整部声乐套曲的音乐,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作品自始至终表现出悲剧性特征。漫长的冬日象征着苦难深重的人生,死亡在一步步逼近,人们在黑暗中苦苦徘徊,挣扎而不得解脱。作曲家又十分隐讳地把一个虚拟的流浪汉作为整部套曲的主角,以《晚安》开始,《街头艺人》结束,借流浪汉描写自己痛苦的人生历程,并表达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对生活、人生、社会的绝望之情。


  《冬之旅》是歌曲集中篇幅最大、结构最严谨、用心最深刻的绝世之作,显示出了天才不竭的灵感和大师成熟的创作技巧,在立意、风格、手法上都是最具有魄力的,是一部真正把艺术歌曲投入“灵魂的独白”[2]境界的最真挚深刻的声乐套曲。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舒伯特歌曲的时代内容[J].音乐艺术,1979,


  [2]金庆云.冬旅之旅[M].台北:万象出版社,1995:90.


  [3][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


  注:译.杨燕迪,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77.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