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遇知音”中伯牙鼓琴,子期竟能以“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来确证俞伯牙的“高山与流水”!这里存在着两种自我确证:俞伯牙演奏出来的作品得以将内心情感进行表达是一种自我确证;钟子期能够将听到的《高山流水》的情感体验与俞伯牙的情感表达产生共鸣,就实现了钟子期的情感自我确证。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当听者能够明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并能从中得到认可或延伸时,审美主体便获得了审美自我确证。但是由于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即非语义性、非文字性和非造型性,导致音乐在情感传递时存在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多义性,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了解教材、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在情感确证的层面上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让作曲家的情感表达与听者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从而在作品中达到情感共鸣的自我确证。
(三)音乐知识层面的三次自我确证——理智审美
刘兆吉认为:“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形象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之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美育不只使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果。”(6)音乐鉴赏课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的大量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历史发展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经典,但是受时代背景等因素影响,未必所有人尤其现在的中学生都会喜欢。因此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需要从音乐的要素、基础理论知识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体验经典音乐的美,使学生通过这些音乐的直觉欣赏、情感体验继而上升为用专业知识、理性分析来评价作品,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来体验音乐的美,达到理智审美的自我确定。
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笔者认为,这句话适合于所有学段的音乐课教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指出:“情感体验是实施音乐教育,实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目标的重要通道”,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与优秀作品展现的艺术情境产生共鸣”,继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可以从中得出自己想要的思想、精神、行为、动力、情感及思维,“培养对人类、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每一堂课,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讲解音符、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色等音乐要素,并当它们在音乐中出现时给予提醒,时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了解所听音乐。
例如进行“江南丝竹”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将山西绛州鼓乐《锦鸡出山》和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相关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较、欣赏、鉴别,从而提升学生的理性审美能力。
表1
在欣赏作品之前,笔者将上述表格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所准备。原本以为学生会很敷衍地对待,出乎笔者意料的是,学生大多填得很认真,在表格最后一栏的“喜爱及原因”中,学生表示至少喜欢两首作品中的一首。经过整理,喜欢《中花六板》的原因大致有:音乐风格清新委婉,细腻柔和,带有江南水乡水墨画一般的色彩;速度适中,感觉心境平静,放松紧绷的神经;丝竹乐器的音色清透,旋律感强,让人有种想歌唱的欲望。喜欢《锦鸡出山》的原因大致有:音乐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音乐形象鲜明;速度统一中有变化,力度变化突出了“锦鸡出山”的一系列动感,有种想“松松筋骨”的感觉;各种打击乐的运用,让音乐形象更具特色,也更突出了北方民间音乐嘹亮开阔、粗犷豪放的特征,更具魅力……
由音乐而使学生产生的这些探究,比起教师的讲解更加深入人心,也更能让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发挥到极致。学生通过两首作品的比较鉴别,找出了自己喜欢某首作品的缘由,进而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得到自我确证,会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因为这是他们通过理性分析而体验到的美,这种理智审美的自我确证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四)音乐功能层面的四次自我确证——创造力
“对于创造力的自我确证而言,我们所关注的不只是创造的结果,更关注创造的过程。”(7)“在对艺术的审美中,远离生活、展现技巧的作品之所以具有审美意义,是因为它的技巧召唤着我参与它的创造,在想象中我和创造者融为一体,我变成了创造者在进行创造,因此作品对我的创造力具有一种自我确证意义,使我获得了审美享受。”(8)这个层面的创造力的自我确定,还只是处于初步自我确证阶段。当学生运用所学到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自由的创造时,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的自我确证。音乐鉴赏课中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对音乐中的音符时值、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同音乐情感表达的结合得以展现。例如在“鼓乐铿锵”一节课中,笔者讲解了中国鼓的闷击、侧击、滚奏、刮奏等几种基本打法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莱山一中跑操鼓》设计。学生的创作热情极高,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了真正的实施。暂且不探究学生的创作结果如何,单就学生进行音乐编创的过程,已经实现了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倘若学生的创作结果能得以在班级、学校进行展示,那么学生创造力的自我确证将得到更大程度的确认。
三、期待与展望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音乐作品的美,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进行歌唱、舞蹈、音乐创作、器乐演奏等,了解音乐相关文化、精神、内涵,这个过程中“感知”“表现”“理解”都是学生自我确证的表现。高中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自我确证,并能时刻关注学生自我确证的情况,比如导入环节中音乐的选用,教师一定要“有备而来”:或是与本节课音乐情绪形成鲜明对比,或是与本节课音乐内容密切相连,或是为本节课教学活动埋下伏笔……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提高音乐情绪和情感、音乐风格、音乐功能、音乐形式等的自我确证能力,进而使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高尚的审美情操等得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其设计意图、达成目标,这些意图、思路、目标等都需要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的教学方式或手段进行自我确证,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是要给学生自我确证的条件和平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作意识;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提供给全体学生展现的舞台,可以是合唱、合奏的形式,也可以是组合的形式,给有特长的学生单独表现的机会;组织各种音乐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音乐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大展风采……这些都是学生音乐审美自我确证的体现。学生审美自我确证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音乐审美教育活动中的自我确证除了在上述四个层面展开外,还有更高层次的“大我”之确证,即是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超越层面,要达到这一层面需要学生在知识构建,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不断自我提升的基础上继续提升。